地兼梁益盛中权,自昔畴咨出万全。
定喜封章来活国,故烦伏轼去筹边。
军民传诏欢声溢,妇女迎门巧笑妍。
要答君恩与人望,可无清教逮初筵。
地兼梁益盛中权,自昔畴咨出万全。
定喜封章来活国,故烦伏轼去筹边。
军民传诏欢声溢,妇女迎门巧笑妍。
要答君恩与人望,可无清教逮初筵。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名为《伏蒙制置阁学侍郎示及致政少傅相公送行长句并得窃窥酬和佳篇伏读之馀不胜慰幸谨次高韵少见愚悃以饯车尘伏惟采瞩》(其二)。全诗通过描绘官员赴任时军民的热烈欢迎场景,表达了对君王恩典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民众期望的回应。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
诗中“地兼梁益盛中权,自昔畴咨出万全”两句,开篇即赞美了官员在梁益地区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力,强调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接下来,“定喜封章来活国,故烦伏轼去筹边”则进一步描述了官员在国家政策制定和边疆事务处理上的重要职责,表达了对其工作的肯定和期待。
“军民传诏欢声溢,妇女迎门巧笑妍”描绘了官员赴任时,军民欢腾、妇女笑容满面的热烈欢迎场景,生动展现了地方民众对官员的敬重和期待。最后,“要答君恩与人望,可无清教逮初筵”表达了官员在面对君王恩典和民众期望时,将秉持清正廉洁的原则,以实际行动回应这些期待,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官民关系的和谐与融洽,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官员责任和道德操守的深刻认识,是一首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青松在庭槛,乃受众目怜。
念彼岁寒枝,肯争桃李妍。
不如卧涧壑,岁久霜雪前。
尹侯东州英,炯若珠在渊。
避地走南荒,因循留瘴烟。
归来怀玉山,草草屋数椽。
深居绝万虑,读书欲忘年。
偶出到城市,颇厌尘嚣煎。
搜肠出妙语,赠我以长篇。
行潦被注挹,朽木烦彫镌。
纷纷车马间,孰能知子贤。
别归值短晷,肯复更留连。
我老百事废,钝马难加鞭。
清霜粲屋瓦,白云常在天。
怅望子所居,欲去无夤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