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业云深处,新秋客到稀。
疏林发清籁,古木驻斜晖。
课仆收红稻,寻僧入翠微。
山中多胜事,麋鹿可相依。
别业云深处,新秋客到稀。
疏林发清籁,古木驻斜晖。
课仆收红稻,寻僧入翠微。
山中多胜事,麋鹿可相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山居生活画卷。首句“别业云深处”,以“云深处”点明了别业所在的位置——远离尘嚣,隐匿于云雾缭绕之中,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下来,“新秋客到稀”一句,通过“客到稀”的描述,暗示了季节的更迭与环境的静谧,同时也透露出居住者与外界交往的稀少,强调了其生活的孤独与独立。
“疏林发清籁,古木驻斜晖”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方面描绘了稀疏树林中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古木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静穆,夕阳的余晖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而柔和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宁静的美。
“课仆收红稻,寻僧入翠微”则展示了诗人的日常生活情景。他亲自指导仆人收割成熟的稻谷,既体现了对土地和劳动的尊重,也流露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同时,诗人还寻找僧侣一同进入翠绿的山林,这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也是对宁静与智慧的向往。
最后,“山中多胜事,麋鹿可相依”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满足与享受。他认为山中不仅景色优美,还有许多令人愉悦的事物,甚至可以与麋鹿这样的野生动物和谐共处,进一步突出了他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别业环境的描绘以及日常生活的展现,传达出了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