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一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柏鸟避人飞。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一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柏鸟避人飞。
这首《感事》是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通过对湘山晴色、江头独醉、边关局势以及朝堂议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感慨与思考。
首句“湘山晴色远微微”,描绘了湘山在晴朗天气下的美丽景色,远处的山色显得柔和而微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接下来,“尽日江头独醉归”一句,诗人以自我形象入诗,独自在江边饮酒至日落方才归来,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沉思,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现实的不满。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一殿未垂衣”两句,通过对比边关与朝廷的状况,表达了对国家边防安全和君主施政的关注。这里“两关”可能指边疆要塞,“露布”是古代传递军情或重要文书的布告,“一殿”则象征着朝廷,“垂衣”则是形容君主治理国家的轻松姿态。这两句揭示了边关虽有战事,但朝廷并未及时响应,君主似乎尚未真正关注边防问题,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忧虑。边防策略自古以来就不存在所谓的“中策”或“下策”,意味着边防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明的战略和决策。然而,当前的朝堂讨论中却充满了是非,暗示了决策过程中的混乱和不统一,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决策效率和正确性的质疑。
最后,“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柏鸟避人飞”以自然景象收尾,日落时分,平沙上秋草纷乱,一只柏鸟因人靠近而惊飞。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隐喻。随着一天的结束,诗人的心绪也如同这秋草般纷乱,而柏鸟的惊飞则象征着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