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休教起怒嗔。外身须认正,里头真。
日施方便做慈因。清凉至,只在气精神。
财色莫相亲。自然通大道,觉申申。
金丹结就出迷津。登云路,玉洞看长春。
养性休教起怒嗔。外身须认正,里头真。
日施方便做慈因。清凉至,只在气精神。
财色莫相亲。自然通大道,觉申申。
金丹结就出迷津。登云路,玉洞看长春。
这首元代王哲的《小重山·道友求问》是一首禅宗道教修养的诗歌,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修心养性的道理。首句“养性休教起怒嗔”强调了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不发怒的重要性,体现了道教追求心境清静的修行理念。
接下来,“外身须认正,里头真”教导我们要注重外在行为的正当,同时更要修炼内心,追求真实的自我。诗人通过“日施方便做慈因”鼓励每日行善积德,以慈悲为怀,积累善果,达到内心的清凉与精神的饱满。
“清凉至,只在气精神”进一步说明,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活力是内在修行的结果,而非外在环境所能给予。然后诗人告诫“财色莫相亲”,暗示要摆脱物质欲望和情欲的束缚,以便通达大道。
最后,“自然通大道,觉申申”表达了通过自然的修行过程,可以逐渐领悟大道,达到觉醒的状态。结尾两句“金丹结就出迷津,登云路,玉洞看长春”则以炼丹成仙的隐喻,描绘出修行者通过内在修炼,最终超越世俗,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富有哲理,展现了道教对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