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六叶太平罢,宫艳醉骨恬无忧。
阿荦诟天翠华出,模糊战血腥九州。
乾疮坤痍四海破,白日杀气寒飕飗。
少陵背贼走行在,采梠拾橡填饥喉。
眼前乱离不忍见,作诗感慨陈大猷。
北征之篇辞最切,读者心陨如摧辀。
莫肯念乱小雅怨,自然流涕袁安愁。
才高位下言不入,愤气郁屈蟠长虬。
今日奔亡匪天作,向来颠倒皆庙谋。
忠骸佞骨相撑拄,一燎同烬悲昆丘。
相君览古慨前事,追美子美真诗流。
前王不见后王见,愿以此语贻千秋。
唐家六叶太平罢,宫艳醉骨恬无忧。
阿荦诟天翠华出,模糊战血腥九州。
乾疮坤痍四海破,白日杀气寒飕飗。
少陵背贼走行在,采梠拾橡填饥喉。
眼前乱离不忍见,作诗感慨陈大猷。
北征之篇辞最切,读者心陨如摧辀。
莫肯念乱小雅怨,自然流涕袁安愁。
才高位下言不入,愤气郁屈蟠长虬。
今日奔亡匪天作,向来颠倒皆庙谋。
忠骸佞骨相撑拄,一燎同烬悲昆丘。
相君览古慨前事,追美子美真诗流。
前王不见后王见,愿以此语贻千秋。
诗人通过描绘唐家六叶的太平景象,反衬出战乱带来的荒凉与痛苦。"宫艳醉骨恬无忧"一句,表现了统治阶级在战争中依然享乐无忧,而"阿荦诟天翠华出"则暗示着战争的硝烟和动乱。在"模糊战血腥九州"中,诗人强烈地抒发了对战乱的憎恶之情。
接下来的"乾疮坤痍四海破,白日杀气寒飕飗"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毁灭与寒冷的气氛。"少陵背贼走行在,采梠拾橡填饥喉"则是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生活的一种刻画。
诗人通过"眼前乱离不忍见,作诗感慨陈大猷"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景象的深切感慨和悲哀。"北征之篇辞最切,读者心陨如摧辀"则是对杜甫《北征》一诗的高度评价,认为其言辞之切中肯,可以撞击人心。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乱世小雅的不满,以及才高而不得志的愤懑。"忠骸佞骨相撑拄,一燎同烬悲昆丘"则是对忠良与奸佞相互倾轧、国家将要崩溃的深切忧虑。
最后,诗人通过"相君览古慨前事,追美子美真诗流"呼吁人们反思历史,追忆美好的过去,并赞扬杜甫的诗歌流传千古。"前王不见后王见,愿以此语贻千秋"则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和寄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太平与战乱,抒发了诗人对于战争毁灭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才华不能得到施展的悲哀,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