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金山寺》
《金山寺》全文
宋 / 翁逢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波涛涌处浮双塔,塔影高低树影边。

山下虽无归寺路,门前却有过淮船。

石峰隔水难寻水,井脉通泉易得泉。

闻说老龙归洞口,几回惊起定僧禅。

(0)
翻译
波涛翻滚的地方有两座塔,塔影在树影间忽高忽低。
山下虽然没有回寺庙的小路,但门前却有渡过淮河的船只。
隔着水面难以找到那隐藏的泉眼,而井中的泉水却容易取到。
听说老龙回到洞口,多次惊动了打坐修行的僧人。
注释
波涛:汹涌的水流。
浮:漂浮。
双塔:两座塔。
塔影:塔的倒影。
高低:上下起伏。
树影:树的阴影。
归寺路:通往寺庙的小路。
过淮船:渡过淮河的船只。
石峰:石头山峰。
隔水:隔着水面。
寻水:寻找水源。
通泉:连通泉水。
老龙:传说中的龙。
归洞口:返回洞穴。
惊起:惊动。
定僧禅:僧人静坐修行。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金山寺的独特景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围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息。首句"波涛涌处浮双塔",形象地刻画了寺庙坐落在江边,两座塔影倒映在波涛之上,动静结合,富有画面感。次句"塔影高低树影边"进一步描绘了塔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交融。

"山下虽无归寺路,门前却有过淮船",暗示了寺庙地处偏远,但交通仍有一定的便利,船只络绎不绝,增添了生机。接下来两句"石峰隔水难寻水,井脉通泉易得泉",通过对比,表达了寻找水源的不易和寺庙内井泉的珍贵,体现了僧人们的生活智慧。

最后两句"闻说老龙归洞口,几回惊起定僧禅",以龙的传说为背景,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暗示了寺庙的宁静与祥和,龙的归来甚至能打断僧人们的禅定,可见其环境之幽深。

总的来说,翁逢龙的《金山寺》以写景抒怀,寓情于景,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壮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介绍

翁逢龙
朝代:宋

翁逢龙,生卒年待考,南宋诗人,字石龟,四明 (今浙江宁波)人。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通判平江府,知建昌府(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二)。事见《吴都文粹》续集卷八。
猜你喜欢

送同舍朱君彦明奉使东南措置铜事

天边使节动星辰,衔命归家得意新。

负弩不须烦县令,挥金聊复燕乡人。

锦衣行处江天晓,华表归时社树春。

暂试铜山陶铸手,速应西上莫逡巡。

(0)

喜雨

暂举催科手,来吟喜雨诗。

不徒人物惠,且免吏民嗤。

三日霖随应,千箱乐在兹。

为言农事好,卒岁保嘻嘻。

(0)

过武强渡

千里跨羸马,一舟浮大河。

他乡故旧少,长路往来多。

心欲求田耳,身如作吏何。

荒凉三径晚,归计日蹉跎。

(0)

蔡兴兵曹谢曾秀才见和梅花诗复此韵为谢

诗如病疥歇复发,最忌春花与秋月。

袖中缩手苦禁之,技痒不堪时一掣。

彫肝琢肾神何苦,故令眼乱心愁绝。

我生酒外百无能,病不持杯被磨折。

暗香浮动正黄昏,独坐悲歌唾壶缺。

粗官岂合赋梅花,冷撰不惭中允热。

更烦属和骋妍词,句怯虽殊才调别。

见轮学斲三十年,十指淋漓漫流血。

忽逢匠扁过吾前,心悟微言口难说。

冥搜角逐遂经旬,不觉纷纷堕香雪。

尚堪火急醉其旁,卜夜直须令晓彻。

(0)

墨梅·其二

毫端直似林逋鬼,千年万年作知己。

孤山忆有咏残枝,洗尽铅华对寒水。

(0)

梅·其一

老杜骑驴入草堂,独怜江路野梅香。

定知深院黄昏后,疏影横斜更断肠。

(0)
诗词分类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诗人
韦迢 令狐德棻 王炎午 白敏中 李燔 牛僧孺 许善心 崔玄亮 顾云鸿 赵匡胤 蔡温 于頔 李侗 鹿善继 陈道复 毕仲衍 裴光庭 耶律隆绪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