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未肯著渔蓑,且把屠龙一剑磨。
宣室岂容无贾谊,词林尚可著廉颇。
壮怀每被愁怀恼,官况宁如旅况多。
我欲便归归未得,江南孤负采菱歌。
男儿未肯著渔蓑,且把屠龙一剑磨。
宣室岂容无贾谊,词林尚可著廉颇。
壮怀每被愁怀恼,官况宁如旅况多。
我欲便归归未得,江南孤负采菱歌。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伯仁的作品,名为《答林行父》。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心境以及对英雄事业的渴望。
"男儿未肯著渔蓑,且把屠龙一剑磨。"
这里诗人以豪迈的情怀自诩,不愿意穿上渔人的蓑衣,而是执着像屠龙这样的英雄之剑进行磨练,这表现了他对于勇敢和力量的向往。
"宣室岂容无贾谊,词林尚可著廉颇。"
诗人提到“宣室”与“词林”,暗指文学和学术领域,并通过引述古代名将贾谊和廉颇来表达自己对英雄事业的追求。
"壮怀每被愁怀恼,官况宁如旅况多。"
诗人感叹自己的壮志常被现实中的忧愁所困扰,但他认为即使身处官场,也愿意像行旅者一样,不断前行。
"我欲便归归未得,江南孤负采菱歌。"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但又觉得自己承担着某种责任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因此只能在江南的水边独自哼唱采菱人的歌曲,以此来慰藉自己的孤独与寂寞。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英雄事业和理想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