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愁心近若何,淮南木落洞庭波。
倚楼不见回风舞,隔水如闻蹋地歌。
浪作丰容矜窈窕,空令岁月易蹉跎。
谁家叹息秋衿薄?曲卷砧声向晚多。
试问愁心近若何,淮南木落洞庭波。
倚楼不见回风舞,隔水如闻蹋地歌。
浪作丰容矜窈窕,空令岁月易蹉跎。
谁家叹息秋衿薄?曲卷砧声向晚多。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的《和米君梦秋柳诗十二首》中的第九首。全诗以“愁”为主题,通过描绘秋日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感慨。
首联“试问愁心近若何,淮南木落洞庭波”,以设问的方式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愁绪的氛围中。淮南的树木凋零,洞庭湖的波涛翻滚,这些自然景象的衰败与动荡,象征着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与不安。
颔联“倚楼不见回风舞,隔水如闻蹋地歌”,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独自倚楼,面对萧瑟秋景时的孤独与寂寞。回风舞动,却因距离而无法看见;隔水传来的声音,仿佛是踏地的歌声,既遥远又清晰,增加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颈联“浪作丰容矜窈窕,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感叹自己的虚度时光,尽管外表光鲜,内心却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消磨。这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有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尾联“谁家叹息秋衿薄?曲卷砧声向晚多”,以疑问句式收尾,引人深思。秋衣单薄,砧声在傍晚时分格外响亮,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与无奈。这一联不仅深化了主题,也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秋日景象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底蕴。
天目山人恋山住,天目之神诉上帝。
往者先朝时,此曹落魄不得意。
搜剔魍魉,调弄元气。
令我刺促竟岁无时宁,胡不驱之向燕京。
燕京酒价一夕增,七贵五侯倒屣迎。
吹嘘大路寒暑出,指顾阊阖风云生。
故人见君面,移尊日欢宴。
少年见君诗,下帷日吾伊。
忽闻除书唤,依然旧银艾。
节度唐粗官,长沙汉天外。
银艾笑君双鬓丝,鬓亦笑君银艾迟。
腰如杯棬项如磬,安用冯冯大腹为。
为汝歌,汝为舞。
但使文章不后王,断令名姓能张楚。
男儿失意一生,得意一生,莫悲祢衡,莫吊屈平。
若云流放比君甚,千古不断湘江声。
独漉独漉,水清泥浊。知人惟艰,圣哲斯恧。
蓄豹捕鼠,捷不如狸。狐裘施燠,曷如绤絺。
煜煜绮罗,服丧柰何。郁郁兰蕙,饥后稻禾。
骐骥千里,水用曷神。吐绶五色,曷能丝纶。
岂不怀贤,在敌则雠。虽有南威,外遇莫求。
国之云亡,憸夫孔壬。嗟彼负乘,莫非行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