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日礼兰若,渡言武列滨。
松门瞻玉篆,莲座现金身。
忍草众香国,禅枝大法轮。
敬窥当日意,溥愿物归仁。
朔日礼兰若,渡言武列滨。
松门瞻玉篆,莲座现金身。
忍草众香国,禅枝大法轮。
敬窥当日意,溥愿物归仁。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朔日前往溥仁寺参拜的情景。首句“朔日礼兰若”,点明了时间与地点,即在月初之日,作者前往寺庙进行礼拜。接着“渡言武列滨”一句,可能描述了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过渡,或是对寺庙周边环境的描绘。
“松门瞻玉篆,莲座现金身。”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庄严景象。松门,指的是以松树为门,象征着自然与神圣的结合;玉篆,可能是指刻有文字或图案的玉器,这里用来形容寺庙中珍贵的碑文或装饰;莲座,佛教中常用来形容佛像所坐的莲花座,金身则指佛像被镀上金色,象征着佛的神圣与光辉。
“忍草众香国,禅枝大法轮。”这两句继续描绘寺庙内的氛围和景象。忍草,可能是指寺庙中生长的某种植物,与佛教中的忍辱、慈悲精神相呼应;众香国,佛教用语,比喻充满香气的净土,象征着清净与美好;禅枝,可能是指寺庙内用于修行的树枝,大法轮则象征佛法的广大与深邃。
最后,“敬窥当日意,溥愿物归仁。”表达了作者对寺庙历史与精神的敬仰,以及对普世和谐与仁爱的向往。窥,意为观察、理解;溥愿,广泛而深切的愿望;物归仁,万物回归于仁爱之中,体现了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众生皆可成佛,世界和谐共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溥仁寺的庄严与神圣,以及作者对佛教精神的深刻感悟和崇高追求。
官曹邂逅得情亲,一赋松斋遂绝尘。
天禄校书元有路,甘泉第颂可无人。
江山兴味不知老,芋栗生涯未觉贫。
我欲邀君寺南住,春风聊与杏花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