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徐宪使三十韵》
《挽徐宪使三十韵》全文
明 / 薛瑄   形式: 排律

梁园春寂寞,共叹哲人凋。

自是钟神秀,原应降岳乔。

劬书当早岁,穷易每通宵。

远念韦编绝,潜观法象昭。

数从环内起,心向画前超。

甲子开文运,寅正建斗杓。

豹斑深积雾,鹏翼快扶摇。

海内时名大,关中教泽饶。

方看来鹳雀,行复降星轺。

地切神仙府,人瞻玉雪标。

旋应陪驭鹤,长是缀班貂。

启沃师甘尹,开陈仰姒姚。

缉熙惟一德,诚孝每三朝。

龙衮登宸极,离明丽远霄。

周旋观盛礼,宠数冠群僚。

又见横英簜,遥知格有苗。

霜台俄拜命,骢马屡扬镳。

路出荆门险,封连晋水遥。

情非鹰隼击,心与凤鸾要。

政简民无扰,风清吏不骄。

两邦怀旧德,千里守新条。

魏阙心仍结,鹓行首屡翘。

人期黄发在,乡有白云飘。

列郡愁空剧,孤魂去不招。

野棠还簇簇,台柏自萧萧。

丹旐飞云远,青山积雨消。

羊肠高岌嶪,马鬣郁嶕峣。

客忆曾游寺,人怜旧度桥。

仪刑传父老,名姓到渔樵。

事业归良史,丰碑阏伯高。

(0)
鉴赏

这首挽诗《挽徐宪使三十韵》由明代诗人薛瑄所作,是对逝去的徐宪使的深切哀悼和缅怀。全诗以哀婉的笔触,描绘了徐宪使生前的功绩与品德,以及对其逝世的沉痛之情。

首联“梁园春寂寞,共叹哲人凋”,点明时节与哀悼之情,以梁园的寂寥映衬哲人的逝去,引发共鸣。颔联“自是钟神秀,原应降岳乔”赞美徐宪使天赋异禀,如同山岳般崇高。颈联“劬书当早岁,穷易每通宵”描述其勤奋好学,夜以继日的求知精神。接下来的几联则详细叙述了徐宪使的为官之道,如“远念韦编绝,潜观法象昭”表现其对法律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数从环内起,心向画前超”则展现其政治智慧与远见卓识。

诗中还提到徐宪使对国家的贡献,如“方来看鹳雀,行复降星轺”暗示其受到朝廷的重视与赏识,“地切神仙府,人瞻玉雪标”赞扬其道德品质之高尚。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徐宪使逝世的哀痛之情,以及对其身后事的关怀,如“启沃师甘尹,开陈仰姒姚”、“缉熙惟一德,诚孝每三朝”。

尾联“龙衮登宸极,离明丽远霄”、“周旋观盛礼,宠数冠群僚”、“又见横英簜,遥知格有苗”、“霜台俄拜命,骢马屡扬镳”等句,描绘了徐宪使去世后,朝廷对其的追思与纪念,以及对其功绩的肯定。最后,诗人以“路出荆门险,封连晋水遥”、“情非鹰隼击,心与凤鸾要”、“政简民无扰,风清吏不骄”等句,总结了徐宪使一生的为官之道,以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徐宪使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赞美,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卓越的政绩,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怀念。

作者介绍
薛瑄

薛瑄
朝代:明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
猜你喜欢

鹊桥仙

调妆才罢,停针低唤,昵昵小窗私语。

隔帘乍听未分明,况燕子、呢喃不住。

花儿婀娜,月儿端正,佳约今宵休误。

风筵纵对好黄昏,算那似、双眼一处。

(0)

赠别罗仙·其二

嘱郎珍重要郎安,收拾啼颜强作欢。

新月尽留圆后想,好花尤耐别时看。

伤心且说相逢易,行迹终愁自定难。

玉手亲除金缠臂,愿天重与铸团圞。

(0)

减字木兰花

含颦送酒。欲别无言空执手。回顾松亭。

不见王孙草自青。如今归去。野店黄昏风弄雨。

纵隔千山。难隔离人梦往还。

(0)

木兰花慢.闻孙宪揆讣

痛多才零落,频击剑,问苍穹。

记北墅分题,东城纵饮,往事成空。

匆匆向天南去,恨未曾、执手话离悰。

谁料千寻玉树,一朝竟委秋风。朦胧。乡路万重。

凭驿使,信难通。叹伤心最是,白头堂上,青鬓闺中。

忡忡。想天涯外,有谁收,遗稿付诗筒。

魂傍岭南梅下,夜来月淡霜浓。

(0)

访叶茂长

白云常护草玄亭,谁识江南有客星。

问字未回邀笛至,芙蓉湖上不曾醒。

(0)

寓楞伽寺二首·其二

寂寂山阿借考槃,寒云飞尽暮钟残。

五湖秋水千林月,一片禅心此并观。

(0)
诗词分类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诗人
沈荃 苏小小 杜淹 仇靖 彭端淑 李陵 杨嗣复 宋教仁 富嘉谟 吴西逸 周容 庄忌 茅坤 曹希蕴 庞德公 刘崧 贾昌朝 黄福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