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贵识字,乃免望文训。
不显即丕显,诗意岂容紊。
书言殪戎殷,壹衣并音近。
古书多叚借,此例何待问。
索涂求鄦君,或者不于靳。
书读贵识字,乃免望文训。
不显即丕显,诗意岂容紊。
书言殪戎殷,壹衣并音近。
古书多叚借,此例何待问。
索涂求鄦君,或者不于靳。
这首诗《斋中读书十二首(其十)》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曹家达所作。诗中探讨了读书与理解文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古书在表达时可能存在的文字借用现象。
首句“书读贵识字,乃免望文训”强调了阅读书籍时正确识字的重要性,避免因误解文字而产生错误的理解。接着,“不显即丕显,诗意岂容紊”指出文字的显隐变化对理解诗歌意义的影响,强调了保持文本原意的必要性。
“书言殪戎殷,壹衣并音近”这一句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说明了古书中可能存在文字的借用或音近字的使用,以表达相似或相关的意思。接下来,“古书多叚借,此例何待问”进一步阐述了古书在表达时利用文字的多义性和同音异字的现象,并提出这样的例子并不需要特别询问。
最后,“索涂求鄦君,或者不于靳”表达了在寻求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用心探索,总能找到答案。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阅读和理解古籍深刻思考,强调了正确识字、理解文意以及面对古书文字借用现象时的智慧与耐心。
老雄健斗夸擅场,韩郎抱归神色扬。
岂知黠儿出徼倖,毒手一发不得妨。
毳毛散洒尚可养,利嘴一哆何由张。
青囊道人何许来,自言救药吾有方。
垂髯噀水濯残血,半喙随手生新黄。
筠笼半开闻腷膊,草冠已往徒惊忙。
神仙世有宁虚荒,惜哉诡激不可量。
世人鸷勇天且劓,况于物也资强梁。
敷荣枯蘖变金石,未若与世针膏肓。
何须变化示狡狯,知君办作淮南王。
蓬莱东望云茫茫,爱而不见心为狂。
刀圭不愿换凡骨,且欲共醉无何乡。
弥月不出门,出门沙涨东风昏。
老树摆撼轰雷奔,鬼物叫啸山前村。
侨居客子惊心魂,归来绕屋寻兰荪。
兰荪落索灵苗髡,主人醉倒老瓦盆,衣袖半带淋漓痕。
芸芸萧艾同归根,天生天杀何怨恩。
糟床与翁共清浑,绝胜被发叫帝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