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行定何许,舍棹越林丘。
社瓮不容挽,溪毛聊可羞。
禅床应濯足,衲被径蒙头。
静境有真趣,乐哉何所忧。
君行定何许,舍棹越林丘。
社瓮不容挽,溪毛聊可羞。
禅床应濯足,衲被径蒙头。
静境有真趣,乐哉何所忧。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早晨出行的景象和心境。"君行定何许,舍棹越林丘"表明诗人在清晨踏青空去,放下船桨,穿过林间小丘。这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了隐者的自由自在,远离尘嚣。
接着"社瓮不容挽,溪毛聊可羞"则是说到了目的地,发现水塘的水面狭窄,连用来洗手的水都显得不足。溪边的草木也显得稀疏可怜。这两句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清贫而自在的生活状态。
"禅床应濯足,衲被径蒙头"进一步展现了隐者的日常生活,他的禅床上水迹未干,身穿破旧僧衣,直接蒙住头部。这些细节描写透露出诗人对佛法的修持和对物质生活的超然。
最后两句"静境有真趣,乐哉何所忧"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他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无所忧虑。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精神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总体而言,孙应时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一种清净自在的人生态度,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简洁的笔触,将隐者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
古貌宛休公,谈真说苦空。
应传六祖后,远化岛夷中。
去岁朝秦阙,今春赴海东。
威仪易旧体,文字冠儒宗。
留学幽微旨,云关护法崇。
凌波无际碍,振锡路何穷。
水宿鸣金磬,云行侍玉童。
承恩见明主,偏沐僧家风。
洛城三五夜,天子万年春。
綵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
舞成苍颉字,灯作法王轮。
不觉东方日,遥垂御藻新。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
昔年随汉使,今日寄梁王。
上相芳缄至,行台绮席张。
鱼鳞含宿润,马乳带残霜。
染指铅粉腻,满喉甘露香。
酝成十日酒,味敌五云浆。
咀嚼停金盏,称嗟响画堂。
惭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