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师友教为文,卖却鱼舟网典坟。
国有安危期日谏,家无担石暂从军。
非才岂合攀丹桂,多病犹堪伴白云。
争得千钟季孙粟,沧洲归与故人分。
早年师友教为文,卖却鱼舟网典坟。
国有安危期日谏,家无担石暂从军。
非才岂合攀丹桂,多病犹堪伴白云。
争得千钟季孙粟,沧洲归与故人分。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词人的早年生活和心境变化。开篇“早年师友教为文”,展现了词人在年轻时受师友指导学习文学的场景。“卖却鱼舟网典坟”则透露出词人为了追求学问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计。这两句表明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
接下来的“国有安危期日谏,家无担石暂从军”显示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并愿意为了国家的需要出力,而家庭的贫困却使他无法长时间地为国尽忠。这两句反映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生活中的无奈。
“非才岂合攀丹桂,多病犹堪伴白云”则表达了即便没有卓越的才能,也仍旧能够在文学的世界中有所作为。尽管身体多病,但精神上依然能够与高洁的白云为伍。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文学事业的执着和坚持。
最后,“争得千钟季孙粟,沧洲归与故人分”则是对物质生活的一种追求和现实的妥协。这里的“千钟季孙粟”象征着丰富的物质财富,而“沧洲归与故人分”则是在获得了一定物质基础后,诗人希望能够回到家乡,与老朋友们分享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早年生活的回忆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理想、国家命运以及家庭生活之间复杂情感的抒发。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也折射出唐代社会的某些面貌。
地下修文几岁郎,尚怜有子已争行。
青丝盘到特挥泪,红锦诗馀合断肠。
安得见予今议论,果谁识子古文章。
从兹花发知多少,试访彭门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