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家壮年,无子则逐。见于信史,全齐之俗。
原本厥初,师言可复。以学则知,揆之宜笃。
室家壮年,无子则逐。见于信史,全齐之俗。
原本厥初,师言可复。以学则知,揆之宜笃。
此诗出自宋代赵构之手,表达了对古人家庭观念的赞美。诗中“室家壮年,无子则逐”两句,展示了古时重视家族延续的传统思想,认为在壮年时期如果没有子嗣将会被家族所摒弃。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生育后代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无子的夫妇可能带来的家庭和社会压力。
“见于信史,全齐之俗”指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是一种普遍的风俗习惯。它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生育的期望,也反映出当时法律和道德对家族结构的规范。
“原本厥初,师言可复”则表达了对这种传统观念来源的追溯,以及对古圣先贤教诲的重视。这里强调的是这种观念源远流长,是可以从古代经典中寻找其根源的。
“以学则知,揆之宜笃”则是说通过学习这些传统知识,我们能够理解并深刻体会到这种社会规范对于个人和家庭所承担的重要性。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古代家庭观念的赞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以及文学作品在传承和弘扬这些价值观中的作用。
四明美山水,我闻已多年。
八十二峰云,日夕带甬川。
中有季真宅,松竹凌苍烟。
高风与胜迹,万古光林泉。
明时有吕子,逸气何飘然。
虽在甬东住,未买甬东田。
朅来游海内,声诗盛流传。
山巾与野服,见者称贺仙。
将欲寻瑶草,孤踪寄八埏。
时人或未识,观我甬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