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景,通过对烟、雨、风等自然元素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情感寄托。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这两句诗通过对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景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和谐、平衡状态的喜爱。烟、雨、风各有其独特之美,它们共同营造出一幅宁静与生机并存的画面。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这两句则将视角转向远处,诗人捕捉了远寺萧骚之声,以及清洁而明朗的山峰景致。这里的“洗来”二字,形象地表达了雨水带来的清新感。
接下来的"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描写了春天草木生长的情景,“藓”、“莎”都是细小的植物名称,通过它们的繁盛,展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最后,"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这两句诗则聚焦于杏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不舍昼夜的情感,以及对杏花间错杂生长、相互扶持的欣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流露,展现出诗人深厚的自然情怀和审美追求。
尝闻此道春来迟,山中积雪埋狐狸。
黄河三月冰正合,朔风凛凛吹人衣。
吁嗟客路正寒苦,数千里外将何为。
答云此去非徒尔,有如羽翼投高枝。
主人之贤闻天下,出门舍此将安之。
嗟予赠此复何说,少年养取胸中奇。
古人之学不可废,丈夫之操不可移。
江淮之上亲且老,临行须约将归时。
边城吹角客心乱,此时应望东南飞。
月色初无别,人心自有分。
长令照清夜,犹胜掩重云。
老去欢难强,衰来饮易醺。
君家富歌管,独不使人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