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离乱学樵渔,身在逃名只读书。
几日沉吟门懒出,也教猿鹤见人疏。
时逢离乱学樵渔,身在逃名只读书。
几日沉吟门懒出,也教猿鹤见人疏。
这首《偶吟》由明代诗人李以贞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身处乱世却选择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
首句“时逢离乱学樵渔”,点明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战乱频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选择了学习樵夫和渔人的生活方式,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学”字,不仅指实际的技能学习,更蕴含着一种心灵上的追求与寄托。
次句“身在逃名只读书”,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虽然身处乱世,但并不追求名声,而是专心于读书。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通过读书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接下来的“几日沉吟门懒出”,描述了诗人长时间沉浸在思考之中,以至于懒得出门。这里的“沉吟”不仅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外界纷扰的避世态度。通过“门懒出”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宁静生活的执着追求。
最后一句“也教猿鹤见人疏”,以猿鹤作为旁观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外界的疏离感。猿鹤通常被视为高洁、超然的象征,诗人通过它们的视角,表达了自己与世无争、远离尘嚣的心境。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尽管他追求的是与世无争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状态却让他感到某种程度的孤立。
整体而言,《偶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面对乱世时的逃避与自我救赎,以及在隐逸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诗中流露出的超脱与孤独,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暮秋天气,似堪悲、还有一般堪悦。
憔悴黄花风露底,香韵自能招客。
手当红牙,觞飞急羽,且为酬佳节。
龙山依旧,不知谁是豪杰。
我爱隐士风流,就开三径,欲往无能得。
万事会须论一醉,非我非人非物。
座上狂歌,尊前起舞,待向醒时说。
傲霜枝在,莫教空老寒色。
家□本吾儒,六韬能晓。
从事和林十年了。
一麾才把,尤被*揄嗔早。
漠城官满,人传道。
郊次攀留,马前持抱。
□□殷勤尽癃老。
谓君到处,不见月鸟惊绕。
天公终料理,桑榆好。
南箕月直,想青天、万里光芒生夕。
谁料英灵如此赋,孤负生平胸臆。
世事悠悠,尘缘衮衮,仰看晴空碧。
利名余子,面*羞汗长沥。
幸自吾爱吾庐,南山招隐,洒扫躬厮役。
但愿身强余庆在,流与子孙逢吉。
畅饮遗情,浩歌乘兴,风月共呼集。
从今数去,那朝非是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