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先冬寒,败叶与林齐。
门巷非世路,何人念穷栖。
哀风破山起,夕雪误鸣鸡。
巢鸟侵旦出,饥猿无声啼。
晨兴动烟火,开云伐冰溪。
老木寒更瘦,阴云晴亦低。
我贫自求力,颜色常低迷。
时思灵台下,游子正悽悽。
山深先冬寒,败叶与林齐。
门巷非世路,何人念穷栖。
哀风破山起,夕雪误鸣鸡。
巢鸟侵旦出,饥猿无声啼。
晨兴动烟火,开云伐冰溪。
老木寒更瘦,阴云晴亦低。
我贫自求力,颜色常低迷。
时思灵台下,游子正悽悽。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深山中的冬日生活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哲思。
“山深先冬寒,败叶与林齐。”山谷中早已感到冬天的严寒,枯萎的树叶与林木一般高低,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幅深山入冬的静谧图景。诗人通过对季节变迁和自然景物的观察,传达了自己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门巷非世路,何人念穷栖。”这里,“门巷”指的是隐居之所,“非世路”表明它远离尘世的喧嚣,而“何人念穷栖”则是诗人自问,谁会想到这般寂寞的生活。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淡泊与超脱。
接下来的“哀风破山起,夕雪误鸣鸡。”描写的是自然界的动静之声,“哀风”和“破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视听效果,而“夕雪”、“误鸣鸡”则是对夜晚雪景中鸡误鸣的细腻刻画,显示了诗人对环境声音的敏感。
“巢鸟侵旦出,饥猿无声啼。”这里,“巢鸟”指的是在树上筑巢的鸟类,“侵旦出”表明它们天不亮就开始活动,而“饥猿无声啼”则是对饥饿小猿啼叫的写实,两句共同描绘了山中动物在严冬中的生存状态。
“晨兴动烟火,开云伐冰溪。”诗人清晨起床时点燃柴火取暖,同时也描述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情景,“开云”可能是指山间雾气散去,而“伐冰溪”则显示了生存的艰辛。
“老木寒更瘦,阴云晴亦低。”这里通过对老树和天气的观察,传达了一种萧瑟感,“老木”本已瘦弱,再加上寒冷就显得更加单薄无力,而“阴云晴亦低”则表现了即便是晴朗之日,天空也似乎低垂压抑。
“我贫自求力,颜色常低迷。”诗人表达了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内心的沉重,“我贫”直接指出了经济上的拮据,而“自求力”则显示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至于“颜色常低迷”,则可能是对外在世界的感受,或者是诗人内心情绪的一种写照。
最后,“时思灵台下,游子正悽悽。”这里“时思”意味着偶尔的思考和回忆,而“灵台下”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境或美好之地。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远方世界的向往和内心的孤独感。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怀、细腻的描写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一位山中隐者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
闽中乔木俱成林,林家主人饶隐心。
时篘竹叶千斛酒,来坐桃花万树阴。
淡日轻烟酿芳暝,翠羽黄鹂唤妆醒。
开处疑蒸紫帽霞,浇时欲涸旃檀井。
祝君度索三千春,有子仍为金母珍。
汉帝方征上林植,可容长作武陵人。
蜀江汇岷峨,新都独神王。
十九读中秘,雅负公辅望。
五十备鼎铉,遂参焦李行。
皇天亦佳祸,阉武肆波荡。
穆驭穷遐迹,居守艰万状。
用藏体犹在,机密身不丧。
及乎弥留际,经纶始聊畅。
片纸缚元凶,余党皆砧盎。
一诏苏九垂,允矣救时相。
事久名始易,危身以奉上。
称疾太学师,真衰右司马。
俱露乞骸章,言寻故园社。
天听如许卑,方舟问吴下。
桑榆我荏苒,松桂君潇洒。
君以道不行,我岂行道者。
所念各杜门,浊醪难独把。
非繇惠德音,何以征风雅。
后痛犹未来,前痛已过去。
唯有刹那痛,与我复无与。
欲觅止痛者,亦复不知处。
是以忽见宽,寝息了如素。
循览分痛言,将无手足故。
与约更不痊,割弃门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