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吏十六年,主讲十六年,壮志消磨,借一角溪山娱老;
种竹数百本,植松数百本,岁寒苍翠,与满城桃李同春。
作吏十六年,主讲十六年,壮志消磨,借一角溪山娱老;
种竹数百本,植松数百本,岁寒苍翠,与满城桃李同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薛时雨晚年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淡泊宁静的韵味。通过“作吏十六年,主讲十六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曾有过一段忙碌而充实的职业生涯,担任官吏和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然而,“壮志消磨”一句透露出岁月的无情,让曾经的雄心壮志逐渐被时间所侵蚀。
接着,“借一角溪山娱老”则展现了诗人晚年选择亲近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放松。这样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隐逸”精神,即在繁华世界之外,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
“种竹数百本,植松数百本”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场景。竹子和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高洁的品质,诗人通过种植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自己的居住环境,也寄托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希望自己的品格如同竹松一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其本色,不受外界影响。
“岁寒苍翠,与满城桃李同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岁寒之时,竹松依然苍翠挺拔,与春天里盛开的桃李并存,寓意着无论是在严冬还是春日,诗人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与世无争,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人格的体现。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薛时雨晚年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高尚品格的坚守以及对平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