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寒暑处洞山语,多少禅人迷处所。
寒时向火热乘凉,一生免得避寒暑。
无寒暑处洞山语,多少禅人迷处所。
寒时向火热乘凉,一生免得避寒暑。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式的手法,探讨了修行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冷暖变化时的心态与选择。
“无寒暑处洞山语”,开篇即以“洞山”作为隐喻,引出关于修行者内心世界的描述。“洞山”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清净之地,不受外界环境冷暖的影响,这里没有寒暑之分,意味着修行者已经达到了超越物质世界束缚的精神境界。
“多少禅人迷处所”,接着指出许多修行者在追求精神解脱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方向,陷入对物质世界冷暖的执着之中。这里的“迷处所”既指外在环境的迷惑,也暗含了内在心灵的困惑。
“寒时向火热乘凉,一生免得避寒暑”,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核心,通过具体的行动来阐述修行者的智慧与抉择。在寒冷之时,修行者选择在炎热中乘凉,这并非字面上的物理行为,而是象征着在逆境中寻求成长与觉醒,不逃避生活的挑战,反而在困难中寻找机会,以此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样的态度,使得修行者一生都能避免被外界的寒暑所困扰,即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禅宗修行者追求内心自由与超越物质束缚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内心,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与升华。
铁瓮栽荷,铜彝种菊,胆瓶萱草榴花。
庭户深沈,画图低映窗纱。数枝奇石谽谺。
染宣和、瑞露明霞。于菟长啸,风林未鸣,霜草先斜。
雪丝香里,冰粉光中,兴来进酒,睡起分茶。
轻雷急雨,银篁迸插檐牙。凉入琵琶。
枕帏开、又送蟾华。问生涯。山林朝市,取次人家。
先春一日纪正元,熙号初更气候暄。
万象光随黄道毂,千官班凑紫宸门。
梅迎霁色来窗底,柳挽和风到水根。
但愿时平年事好,升湛有命不须论。
拂剑整装,光射紫霄,斗牛色寒。
大丈夫不作,儿曹离别,何须更唱,三叠阳关。
昼锦还乡,油幢佐幕,谁道青天行路难。
从今去,听声名焰焰,飞动岷山。征途少饮加餐。
要做取功名久远看。
卷长风吹醒,剑关云气,更须砥柱,三峡惊湍。
闻道槐庭,已登安石,此去须弹贡禹冠。
明年里,踏梅花有分,相见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