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周沙界圣伽蓝,触处文殊共话谈。
若有门上觅消息,谁能敢道翠山岩。
遍周沙界圣伽蓝,触处文殊共话谈。
若有门上觅消息,谁能敢道翠山岩。
这首诗以“遍周沙界圣伽蓝,触处文殊共话谈”开篇,描绘了一幅广袤无垠、充满智慧与对话的佛教世界图景。诗人灵照通过“遍周沙界”这一表述,展现了佛教所追求的宇宙观和普遍性,即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不仅局限于一隅,而是遍布整个宇宙,与每一个存在相连接。
接着,“触处文殊共话谈”则点明了文殊菩萨在其中的角色,文殊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与之交谈意味着触及智慧的深处,进行深刻的思想交流。这种描述不仅体现了佛教中对智慧的重视,也暗示了与文殊菩萨对话能够获得启迪和指引。
后两句“若有门上觅消息,谁能敢道翠山岩”,则以一种反问的方式,强调了直接寻求答案或路径的局限性。它提示读者,真正的智慧和理解往往不是通过表面的探索或寻找就能轻易获得的,而是在深入思考、内心体验以及与更高层次的存在(如文殊菩萨)的对话中逐渐领悟的。这里的“翠山岩”可能象征着深邃的智慧之源或是精神修行的圣地,强调了通过内在的探索和超越表象的思考来达到心灵的觉醒和智慧的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的智慧、对话、修行与觉悟的主题,鼓励读者在精神层面进行深刻的自我探索和理解。
卢仝家贫无长物,一婢一奴屋数间。
先生之贫异于是,破灶颓堕寒无烟。
途穷厌见俗眼白,饿死不食嗟来食。
骄儿不袜脚冻皴,老妻无食面黧黑。
一间茅屋四壁空,雨淋日炙号长风。
蟏蛸入户苍鼠立,夜寒僵卧牛衣中。
屯蹶否塞贫且病,忧思感愤明其衷。
险语突兀泣神鬼,奇气磊落撑苍穹。
豪家婢仆何昌丰,睢盱俳笑老秃翁。
白日晦昧吾道穷,此辈何足填心胸。
喘月之牛负涂豕,纷纷轻薄应如此。
君不见季次原宪留清名,斯人今日常不死。
居人传言郭有虎,白昼咆哮出林莽。
将军猬毛须倒竖,遣使发卒悉所部。
白羽长箭大黄弩,皮作车茵肉治脯。
虎见千人若无睹,千人惊顾色如土。
箭未脱弦弩折弣,虎起攫人如捕鼠,突出围场公然去。
当今四海乐升平,军士逍遥无什伍。
将军锦裘玉带醉氍毹,胡为轻捋虎须撄虎怒?
从今军府耀威武,只射兔獐莫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