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轭方上牛,参旗正南举。
行行堠路明,忽在长平聚。
踟蹰念衰韩,不得守兹土。
嫁祸于赵国,移师与秦拒。
赵卒一以坑,秦兵肆攻取。
惜哉廉将军,制敌中见沮。
遂令锐头儿,残暴踰猛虎。
善战服上刑,赐剑非弱主。
咨尔头颅山,委命复何语。
引轭方上牛,参旗正南举。
行行堠路明,忽在长平聚。
踟蹰念衰韩,不得守兹土。
嫁祸于赵国,移师与秦拒。
赵卒一以坑,秦兵肆攻取。
惜哉廉将军,制敌中见沮。
遂令锐头儿,残暴踰猛虎。
善战服上刑,赐剑非弱主。
咨尔头颅山,委命复何语。
这首明代诗人谢肃的《长平》描绘了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历史场景。诗的前四句通过“引轭”和“参旗”两个意象,形象地展现了牛车行进在明亮的道路上,指向长平战场,暗示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接下来,诗人感慨韩国的衰败,以及赵国因嫁祸于秦而引发的战争,最终导致赵军被坑杀,秦军大胜。
诗人对廉颇将军的英勇表示惋惜,指出他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使得秦兵得以乘胜追击,秦将因此变得残暴。廉颇的失败也反映了君主的软弱,未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最后,诗人质问头颅山(可能象征着牺牲者的亡灵),面对这样的命运,又能说些什么。
整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寓言性强,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以及对英雄命运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决策的批判。
古今贩骨,想生来死去,荣枯多少。
百载光阴四序逼,不觉形容衰老。
世伪浮华,转头如梦,到底成虚娇。
无生一念,念道真明达了。
最好福地清居,依山临水,自在携筇到。
占得真欢霞洞隐,无事闲看圣教。
功行周圆,完全性命,胜似重修醮。
炼成道体,别有金书来诏。
关山杜宇。甚年年唤得,韶光归去。
怕上高城望远,烟水迷南浦。
卖花声动天街晓,总吹人、东风庭户。
正纱窗、浓睡觉来,惊翠蛾愁聚。一夜狂风横雨。
恨西园、媚景匆匆难驻。
试把芳菲点检,莺燕浑无语。
玉纤空折梨花捻,对寒食、厌厌心绪。
问东君,此别经年,落花谁是主。
君家住处多幽趣,绕屋琅玕净无数。
萧萧清韵动天风,冉冉晴阴生绿雾。
湖山远映苍翠稠,五月六月凉如秋。
且开三径待佳客,抵用千亩论封侯。
况尔此君高节古,纵有雪霜那可侮。
平生正直少人知,野草閒花徒媚妩。
知君古意同古贤,脱略傲笑情翩翩。
我生爱竹比君癖,栉风集雨三十年。
报老归来旧溪曲,竹色荒凉芳草绿。
岁寒无以慰孤怀,只有梅花在空谷。
闻君有竹心遑遑,便欲径造君子堂。
安能为我罗酒浆,月明吹箫呼凤凰。
先生读书不闭户,坐阅鸿濛窥太古。
衣冠潇洒武前修,礼乐从容出东鲁。
文章光焰驾李杜,李杜后来称独步。
谈辩风生四座春,胸中别有天台赋。
相逢抵掌不露机,却说少年骑马时。
春光淡沱随所之,好山好山多赋诗。
转首东风吹马耳,犹记松阴调绿绮。
杖藜不惮步行迟,孰谓画图无乃是?
我生山野无所谋,白日灌园夜饭牛。
安得先生与之游,买酒共上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