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变齐梁体已浇。香奁新制出唐朝。
纷纷竞奏桑间曲,寂寂谁知爨下焦。
挥彩笔,展红绡。十分峭措称妖娆。
可怜才子如公瑾,未有佳人敌小乔。
诗变齐梁体已浇。香奁新制出唐朝。
纷纷竞奏桑间曲,寂寂谁知爨下焦。
挥彩笔,展红绡。十分峭措称妖娆。
可怜才子如公瑾,未有佳人敌小乔。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鹧鸪天(其二)戏题周登乐府》。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唐代诗风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文坛流行的齐梁体诗歌的批评。
"诗变齐梁体已浇"表明唐代的诗风已经转变为齐梁体,且这种变化已经普遍。"香奁新制出唐朝"则是说这种新的诗风源自唐朝。香奁可能指的是诗歌中的美好词藻,而非直接指宫廷。
接下来的两句"纷纷竞奏桑间曲,寂寂谁知爨下焦"描绘了一种场景:大家都在热衷于创作和吟咏桑间的诗歌(可能是指田园诗或牧歌),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那些不为人知的辛勤付出和内心的焦虑。这里的"爨下焦"暗示了作者对当时文坛浮夸现象的批评。
"挥彩笔,展红绡"则是描写诗人创作时挥洒自如的情景,其中"彩笔"和"红绡"都象征着华丽的词藻。紧接着的"十分峭措称妖娆"表达了这种华美的语言手法几乎到了过度装饰的地步,甚至带有了一种妖艳的感觉。
最后两句"可怜才子如公瑾,未有佳人敌小乔"中,作者以公瑾和小乔为例,表达了对当时才华横溢但缺乏知音的文人的同情。这里的"可怜"不仅是对才子的怜悯,更反映出诗人对于才子与佳人之间配偶关系的不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唐代诗风的怀念和对齐梁体诗歌流行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文坛浮夸、缺乏真实感动之作的不满,以及对于真正才华的怜悯。
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
嵓畔苍藤悬日月,崖边瑶草记春秋。
板居未变先秦俗,刳木犹疑太古舟。
三十六程知近远,试凭高处望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