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胡季永挽词二首·其一》
《胡季永挽词二首·其一》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澹庵潜圣学,未许外人传。

门里存衣钵,吟边可管弦。

浣花宗武辔,儋耳小坡船。

绿鬓成黄壤,从今更问天。

(0)
翻译
澹庵深藏学问之道,不轻易示于世人。
门内保留着师承的教诲,吟诗作对中自有音乐相伴。
如同杜甫在浣花溪畔的马车上,苏轼在儋耳的小舟上。
青丝转眼化为黄土,今后只能向苍天发问。
注释
澹庵:形容清静的书斋。
潜圣学:深藏不露的圣贤学问。
许:允许。
外人:指一般人。
衣钵:佛教用语,这里指师徒间的知识传承。
管弦:乐器,代指诗酒风雅的生活。
浣花宗武:杜甫的别称,他曾寓居浣花溪。
儋耳:古代地名,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儋耳。
小坡船:指苏轼在儋耳时的小船。
绿鬓:黑发,代指青春。
黄壤:泛指黄土,象征死亡。
问天:向天发问,表达对命运的思考。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禅意和山水田园诗情的佳作。从字面上看,诗人似乎在描绘一位隐逸高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澹庵潜圣学"表明这个人物可能是一位修行者,他所追求的是高深莫测的智慧,而这份智慧并非人人都能理解或传承。

"未许外人传"则强调了这种智慧的独特性和不为世人所了解。紧接着,"门里存衣钵"描绘了一幅隐者生活自给自足的画面,衣钵象征着简单而自足的生活方式。

"吟边可管弦"则是诗人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里的“吟”可能指的是一种无声的歌唱,而“管弦”则代表了乐器的声音,这两者结合起来,传递了一种超越言语的沟通方式。

接下来的"浣花宗武辔"和"儋耳小坡船"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浣花"可能是指某一处水边之地,"宗武辔"则像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交通工具,而"儋耳"和"小坡船"共同构建了一幅宁静与孤独共存的画面。

最后两句"绿鬓成黄壤,从今更问天"则是诗人对时间流逝和自然变化的一种感慨。这里的“绿鬓”可能指的是山林之中的青苔,而“黄壤”则代表了秋天的色彩。这两者的转换,象征着季节的更迭,也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流逝和自然规律的一种深刻体悟。"从今更问天"则像是诗人在面对这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所发出的感叹或是疑问。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环境、精神追求和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用韵再作

一气运行于虚空,有形孰不归陶镕。

燠寒燥湿互为用,功被草木并昆虫。

胡然阳亢乃作沴,丰隆屏翳俱潜踪。

炎炎赫赫势太甚,烹煎万有何殊铜。

田畴龟坼河港断,水车不运骨挂龙。

俄惊片云变反掌,宇宙未剖犹鸿濛。

初如线溜气才应,继若瓴建声何洪。

岂徒神力能致此,意者高厚悲人穷。

丰凶由数亦匪数,厥有造化行其中。

年来五谷亦狼戾,曾孙之庾高于墉。

祇今户户叹赤立,富者恨不为耕农。

要知千人万人心,心心默与天相通。

熙熙田畯争荐喜,烹葵剥枣追豳风。

更看十月场圃筑,黄鸡白酒村村同。

但祈田祖去螟螣,愿如荆叟歌元丰。

(0)

与卿寓登多景楼口占立成

世称斯楼天下奇,雨馀振履此游适。

埋头旅舍气弗苏,一见端能洗湮郁。

连冈三面作襟袖,洪流千里在履舄。

俯窥万井若棋布,前阅千帆似梭掷。

银涛涌出丹碧居,金焦两山相对立。

群阴解駮宿霭收,放出脩眉数峰碧。

景名多景名不虚,似此江山何处觅。

凭栏一笑问波神,欲举归帆在何日。

(0)

和张菊存寄诗二首·其一

江湖诗价满,竞说弟兄难。

才压曹刘短,气凌郊岛寒。

骚坛新领袖,上国旧衣冠。

未见诗先得,今人作古看。

(0)

牡丹和韵二首·其一

红紫富轮囷,京花非浪名。

相看仝国色,独酌愧耆英。

物好能移老,春归更有情。

桑榆阴未徙,尚拟续芳盟。

(0)

次韵鉴中八咏·其六古城

驱车晓行迈,行行出郊郭。

断冈屹崇墉,虚籁殷灵壑。

雨深瑶草长,风定松花落。

西山有爽气,逍遥倚晴阁。

(0)

句·其十六

天和无爄恶,何用磔鸡禳。

(0)
诗词分类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诗人
严复 寒山 范纯仁 刘宰 黄公度 徐铉 钱起 丘处机 方干 李廌 赵鼎 杨基 杨弘道 曹丕 范景文 夏言 郑谷 汪藻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