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竹外梦春酣,零落绡裳舞翠岚。
天淡水平山月小,有人吹笛过江南。
一枝竹外梦春酣,零落绡裳舞翠岚。
天淡水平山月小,有人吹笛过江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日夜晚的景色与情感。
首句“一枝竹外梦春酣”,以“竹”为背景,巧妙地暗示了季节的更替和生命的循环。竹子常被视为坚韧不拔的象征,此处却在冬日里梦回春意,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充满想象的氛围。这不仅是一枝竹的梦境,也是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次句“零落绡裳舞翠岚”,将画面进一步展开。这里的“绡裳”比喻轻盈飘逸的衣物,用来形容雪花或落叶在翠绿的山岚中飞舞的情景,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这一句通过动态的描写,赋予了静谧的自然景象以生命力,展现出冬日特有的美感。
第三句“天淡水平山月小”,是对前两句的补充与深化。天空显得格外高远而淡雅,水面平静如镜,月亮虽小但依然明亮,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宁静的画面。这种景象不仅美得令人心旷神怡,也暗示着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最后一句“有人吹笛过江南”,以一个动人的细节收尾。笛声悠扬,穿越寂静的夜空,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将远方的江南美景带入了此刻的场景。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远方美好生活的遐想,以及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深情回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视觉美感又富含情感深度的冬夜画卷。它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今日荣华,前生福善,悟来更好重修。
百年光景,生灭水浮沤。
贩骨无休歇,劝未尽、又遭愁。
然嗟人世,忙忙造业,几个肯抽头。
清闲归物外,逍遥独步,身内闲搜。
把汞铅颠倒,性月如秋。
直待功成行满,超三界、永列仙俦。
乘云去,真容不朽,免再卧荒丘。
清净家风,如常合道,本来面目休迷。
行住坐卧,何处不相随。
达理头头解脱,明心无作无为。
君还悟,丝毫放过,画饼不充饥。
古今贤达者,仗无情慧剑,斩断昏迷。
把三尸赶退,六贼分离。
云散天心独露,吐红霞、烹炼须弥。
真功至,长生活计,能有几人知。
恬淡家风,寂寥活计,无为无作无言。
行住坐卧,莫放马猿颠。
性有调和柔弱,触来无火无烟。
通真理,无情无欲,无罪亦无愆。
诸公休外觅,天真一点,元在心间。
被黑云遮障,不计余年。
好用清风吹散,云收处、露出青天。
森罗见,一轮明月,光耀照无边。
过去休思,未来莫想,见前一念俱忘。
三心灭去,显出法中王。
便是生前面目,无形貌、独露堂堂。
玄玄理,四方真*,钻攒结聚中黄。
闲闲常内守,胜如尘世,苦海茫茫。
任随缘随分,柔弱和光。
渐渐轮回路出,看看近、来到蓬庄。
功成日,携云独步,朝见礼虚皇。
百岁光阴,浑如一梦,不觉过春秋。
憨痴愚昧,日夜为家忧。
衣食前生注定,更何须、物外贪求。
当思忖,深坑火院,终日个如囚。
诸公听我劝,儿孙福禄,莫与为牛。
把恩情挫碎,物外精求。
管甚红轮西坠,尽教他,月出东头。
降心定,回头是岸,咫尺到瀛洲。
尽说烟消,皆言火灭,触来总是无明。
不知不觉,怎得离众生。
道本易行易晓,奈心迷、难晓难行。
心魔障,未成大善,方寸不能营。
同流听嘱咐,是非休辩,人我休争。
叹行尸走骨,何辱何荣。
急救自家性命,*神和、清洁真形。
灵灵语,蓬莱阆苑,三岛是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