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屋夜明,竹户寒声。
幽人舍琴而起视,香通国而白连城。
梅耶雪乎,四问而四不应。
竹屋夜明,竹户寒声。
幽人舍琴而起视,香通国而白连城。
梅耶雪乎,四问而四不应。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雅的冬日夜晚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幽居生活的向往。
“竹屋夜明,竹户寒声。” 开篇以竹屋与竹门在夜晚的明亮与寒冷声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清冷的氛围。竹子的坚韧与夜晚的寂静相映成趣,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幽人舍琴而起视,香通国而白连城。”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静谧之美。幽居之人放下手中的琴,起身观察四周,似乎在寻找什么特别的景象。而“香通国而白连城”则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香气,它不仅弥漫在整个国家,甚至延伸至远方的连绵山城。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描述,更蕴含着诗人对美好事物广泛传播的赞美。
“梅耶雪乎,四问而四不应。” 最后两句将焦点转向了梅花与雪花,通过“梅耶雪乎”的疑问,表达了诗人对于冬日美景的赞叹。然而,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却得不到回应,或许是在暗示这种美只能被内心感受,无法言语表达。四个“四不应”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感,同时也强化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流畅的韵律,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情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竹屋之中,感受到冬日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清泉出高源,源高流更长。
君子贵以德,厥裔保其昌。
瞩彼山中人,幽居自徜徉。
搆楼瞰流水,岚蔼郁苍苍。
读书坐北牖,观稼涉南塘。
儒冠导庞俗,农服无华装。
牛羊散垄亩,机杼鸣村庄。
武陵迹遐远,挹秀继其芳。
感兹发长慨,写之咏歌章。
社日病作不饮酒,转眼半月清明来。
可怜我疾犹未愈,何时许我衔酒杯。
去年三月苦逃窜,忍饥白昼眠山隈。
逼暮回归息焦土,老幼号泣相惊猜。
夜半炊饭食不饱,携家清晓登崔嵬。
一月之内凡几迁,父兮弃背成土堆。
号天躄踊无复见,使我心膂痛欲摧。
东逃西遁不可居,山庵寂寞岁晚回。
一年无复看松楸,处处高冢皆蒿莱。
有酒不浇坟上土,何由蝴蝶飞纸灰。
世殊时异犹未已,何时拜扫罗樽罍。
不堪抱疾久不愈,抚掌长叹良可哀。
旦夕苦我眠不得,片云头黑雨相催。
伏枕忍痛成长歌,力疾起读仍徘徊。
一天风雨来何时,使我眼底清尘埃。
山中笋蕨还可采,山中有糯篘新醅。
何时得遂勿药喜,举杯笑饮愁颜开。
《偶成》【元·徐孜】社日病作不饮酒,转眼半月清明来。可怜我疾犹未愈,何时许我衔酒杯。去年三月苦逃窜,忍饥白昼眠山隈。逼暮回归息焦土,老幼号泣相惊猜。夜半炊饭食不饱,携家清晓登崔嵬。一月之内凡几迁,父兮弃背成土堆。号天躄踊无复见,使我心膂痛欲摧。东逃西遁不可居,山庵寂寞岁晚回。一年无复看松楸,处处高冢皆蒿莱。有酒不浇坟上土,何由蝴蝶飞纸灰。世殊时异犹未已,何时拜扫罗樽罍。不堪抱疾久不愈,抚掌长叹良可哀。旦夕苦我眠不得,片云头黑雨相催。伏枕忍痛成长歌,力疾起读仍徘徊。一天风雨来何时,使我眼底清尘埃。山中笋蕨还可采,山中有糯篘新醅。何时得遂勿药喜,举杯笑饮愁颜开。
https://shici.929r.com/shici/KhWYNJi.html
蔌蔌池上雨,离离雨中萍。
方聚若浮云,忽散如流星。
永怀平生友,雨翳山冥冥。
今我双履迹,何由至其庭。
旧梦四十年,松间两囊萤。
相从岂无时,念此秋鬓零。
向来苍松色,鬓毛与之青。
我鬓已如兹,松下应有苓。
岁晚携长镵,一啖三千龄。
迂言以自慰,勿遣傍人听。
一间广榭绿阴中,脱帽披襟纳晚风。
曾记廿年同坐月,忽惊两鬓半成翁。
低徊耆硕怜梧影,缥缈仙情问桂丛。
只有双星仍夙好,娟娟秋水思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