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对箕山云,乔木荫桃李。
邻曲谁往还,铅椠尘满几。
马蹄踏桃花,捧檄为亲喜。
古市今萧条,人称紫阳里。
门对箕山云,乔木荫桃李。
邻曲谁往还,铅椠尘满几。
马蹄踏桃花,捧檄为亲喜。
古市今萧条,人称紫阳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乡村生活画卷。诗人以“门对箕山云,乔木荫桃李”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门对着的是箕山的云雾缭绕,高大的树木庇护着桃李树,营造出一种自然与和谐共存的氛围。
接着,“邻曲谁往还,铅椠尘满几”两句,转而描绘了乡村中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的状态。邻里间或许偶有往来,但更多的是各自忙碌于自己的事务,书桌上堆积的铅椠(古代书写工具)暗示着他们可能正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或是为生计奔波。
“马蹄踏桃花,捧檄为亲喜”则通过生动的场景转换,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一抹温情。马蹄声打破了宁静,带来了一位孝子为亲人捧檄(官府文书)的喜悦,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故事性,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孝道的传统美德。
最后,“古市今萧条,人称紫阳里”两句,诗人将视角转向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曾经繁华的市集如今变得冷清,但人们依然自豪地称自己居住的地方为“紫阳里”,这既是对过往繁荣的怀念,也是对未来希望的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乡村社会的风貌,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情味和社会变迁,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劝农事云毕,晴日足登山。
山高翠微上,坐见人境閒。
天目有修眉,洞庭无狂澜。
田畴井画见,布谷行相关。
村村自花柳,流水春风颜。
周行抚泉石,碧匣开潺湲。
尚想读书声,犹在松树间。
此事已难会,沂水何时还。
郎吟苏仙语,明月下前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