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多饶舌,摭拾败与成。
逢时或中才,失志每豪英。
姊稗占土膏,差强不熟粳。
镈镛置不考,翻逊瓦釜鸣。
桓荣遭汉盛,曲谨有能名。
贺循遘衰晋,贤良终见轻。
所以逃虚子,羞与造物争。
江淹惜敬通,恨赋空不平。
史氏多饶舌,摭拾败与成。
逢时或中才,失志每豪英。
姊稗占土膏,差强不熟粳。
镈镛置不考,翻逊瓦釜鸣。
桓荣遭汉盛,曲谨有能名。
贺循遘衰晋,贤良终见轻。
所以逃虚子,羞与造物争。
江淹惜敬通,恨赋空不平。
这首诗《时会》由清代诗人汪蛟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不同际遇,探讨了机遇与个人才能之间的关系。
首句“史氏多饶舌,摭拾败与成”开篇即以史家之言引入,指出历史记载往往包含了成功与失败的片段,暗示了机遇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接着,“逢时或中才,失志每豪英”进一步阐述,有时即使才华出众的人也可能因时机不佳而未能施展,而那些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豪情壮志的人,往往更能体现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姊稗占土膏,差强不熟粳”这一句运用比喻,将历史人物比作不同种类的谷物,有的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占土膏”),却未能结出成熟的果实(“不熟粳”);而有些虽条件一般,却能勉强收获(“差强”)。这反映了即便在不利条件下,也有人能够有所成就。
“镈镛置不考,翻逊瓦釜鸣”则以乐器为喻,说明了在评价人才时,不应仅凭表面的声势或形式来判断,真正的价值往往被忽视,如同珍贵的镈镛被搁置,反而不如粗陋的瓦釜发出响亮的声音。这强调了内在价值的重要性。
“桓荣遭汉盛,曲谨有能名”和“贺循遘衰晋,贤良终见轻”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桓荣和贺循的例子,展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个人才能与地位的关系。桓荣在汉朝盛世中,以其谨慎的态度和能力获得了名声;而贺循在衰弱的晋朝,尽管是贤良之士,最终却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最后,“所以逃虚子,羞与造物争”表达了诗人对于逃避现实、不愿与命运抗争的态度的批判。“江淹惜敬通,恨赋空不平”则是对江淹惋惜其作品未能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的感慨,暗含了对诗人自身创作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机遇、才能、时代背景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面对不公与挑战时,如何保持自我价值与尊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