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东风尽日吹,总无风雨亦凄其。
那堪弱柳新烟冷,故遣梨花燕子迟。
芳草已平骠骑垄,游人尚吊介推祠。
年年寒食亡臣怨,奋国春光却为谁。
细雨东风尽日吹,总无风雨亦凄其。
那堪弱柳新烟冷,故遣梨花燕子迟。
芳草已平骠骑垄,游人尚吊介推祠。
年年寒食亡臣怨,奋国春光却为谁。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在细雨和东风中行走在南郭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
首联“细雨东风尽日吹,总无风雨亦凄其”以“细雨”和“东风”开篇,营造出一种绵绵不绝、略带哀愁的氛围。即使没有风雨,也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凄凉,这种情感的表达,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郁。
颔联“那堪弱柳新烟冷,故遣梨花燕子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弱柳在新烟中显得更加冷清,而梨花与燕子的迟缓则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
颈联“芳草已平骠骑垄,游人尚吊介推祠”将视角转向历史,通过“骠骑垄”和“介推祠”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骠骑垄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上的将军之墓,而介推祠则是纪念古代忠臣介子推的地方。这两处地点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忠诚与牺牲的思考。
尾联“年年寒食亡臣怨,奋国春光却为谁”将情感推向高潮。寒食节是古代祭祀先人的节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亡臣的哀怨,同时也反思了国家的兴衰与个人命运的关系。最后一句“奋国春光却为谁”,既是对国家繁荣景象的赞美,也是对这种景象背后真正受益者的疑问,蕴含着对社会公正与个人价值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请君听说吴江蟹,除却吴江无处买。
岂无郁州与上海,独许汾湖十分倍。
筐如负笈行披铠,大者盈斗吁可怪。
爬沙惊倒儿女骇,黄金填胸高块磊。
十月尖脐更精彩,玻瓈玛瑙光璀璀。
髓香骨脆味潇洒,坐令华堂厌烹宰。
好办糟邱与醯醢,酝藉风流无不改,介夫佳传传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