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饥岁奈愁何?湫隘贫官感倍多。
精卫漫衔填海土,鸾凰自上觐天坡。
谈经草长先生带,混迹流随举世波。
一夕吟诗渡江岸,僧庐幽处拟同过。
淮南饥岁奈愁何?湫隘贫官感倍多。
精卫漫衔填海土,鸾凰自上觐天坡。
谈经草长先生带,混迹流随举世波。
一夕吟诗渡江岸,僧庐幽处拟同过。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淮南饥荒之年,面对贫困与愁苦时的深刻感受。首联“淮南饥岁奈愁何?湫隘贫官感倍多”,开篇即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将饥荒的苦难与官府的贫困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忧虑。
颔联“精卫漫衔填海土,鸾凰自上觐天坡”,运用了两个典故,精卫填海和鸾凤高飞,象征着个体力量的微小与理想追求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仍怀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颈联“谈经草长先生带,混迹流随举世波”,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虽然身在尘世,却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道德的坚守,如同草长经年的坚韧,同时也感叹于世事如波涛般难以把握,体现了诗人既超脱又入世的人生态度。
尾联“一夕吟诗渡江岸,僧庐幽处拟同过”,则以具体的行动和意向收束全诗。诗人深夜吟诗,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而“拟同过”的愿望,则寄托了他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与僧侣共同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人情感体验和社会关怀,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忆昔轩皇临楚泽,因传广乐按云和。
宫商之外有神解,律吕以来无是过。
湘渚竹如赓节奏,君山树欲舞婆娑。
伶伦何幸裁清管,正则非时问汨罗。
鸾凤不教栖玉圃,鱼龙宛尔出烟波。
太和终古咸池会,还胜峰青想舜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