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何事日羁縻,做个船居任所之。
岂是畸孤人共弃,都缘疏拙分相宜。
漏篷不碍当空挂,短棹何妨近岸移。
佛法也知无用处,从教日炙与风吹。
世情何事日羁縻,做个船居任所之。
岂是畸孤人共弃,都缘疏拙分相宜。
漏篷不碍当空挂,短棹何妨近岸移。
佛法也知无用处,从教日炙与风吹。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船居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受。首句“世情何事日羁縻”,表达了对世俗束缚的不满,暗示诗人追求自由的心境。接着,“做个船居任所之”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生活方式——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于船上。
“岂是畸孤人共弃,都缘疏拙分相宜”两句,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明自己并非被社会遗弃的异类,而是因为性格上的疏懒和拙朴,选择了与世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正符合他的个性和喜好。
“漏篷不碍当空挂,短棹何妨近岸移”这两句,通过描述船只的简单结构和操作方式,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适应。即使船只破旧,篷布漏水,也不妨碍其在天空中悬挂;短小的船桨,即使靠近岸边移动,也足以满足航行的需求。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物质条件的淡泊态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感。
最后,“佛法也知无用处,从教日炙与风吹”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他认为,佛法虽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并不实用,不如接受自然界的考验,无论是烈日的炙烤还是风雨的吹打,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磨砺。这种豁达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独特领悟,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顺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简朴、自然生活的追求和理解,以及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乐观态度和深刻思考。
旧京倦笛,占绮秋、天香唤起词仙。
花影帘低,药烟窗暗,吟怀梦味俱閒。楚兰自怜。
系暮愁、分付骚笺。
尽荒波、老却沧鸥,禁他留眄水云寒。
鹓侣几人长健。叹残山满眼,去住都难。
白社樽疏,青门身懒,归鸿负约年年。怨歌漫传。
算倦游、还恋危栏。劝清欢、补理巾裘,镜霜珍重看。
六代江山,五原沙草,曾昔日经行处。
记维扬、佳胜又北扈。汾水秋风箫鼓。
廿年春梦散,空赢得、满襟泪雨。
何堪湘上,庭树烟蔼,愁人对诉。听数。
七十七龄,踏遍软红尘土。
载月吴船,嘶风并马,旧游无侣。
惟有酣酒兴在,犹足千斛■。
天涯还怅望,莫问将军射虎。
黑暗泉台,青对漆灯,骤被黄头惊觉。
讶旦暮千年,未来先料。
七义荒原怅望,问旧鹤、何时归华表。
阿咸多事,数行古墨,感人幽抱。人杳。更凭吊。
想醉尉风流,玉楼归早。只曙后、星孤黛描京兆。
官舍相依有弟,叹白发、青裙垂垂老。
剩片石、谶语流传,恰与武强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