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兰舟,双桂桨、顺流东去。
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
渔火已归鸿雁汊,棹歌更在鸳鸯浦。
渐夜深、芦叶冷飕飕,临平路。吹铁笛,鸣金鼓。
丝玉脍,倾香醑。且浩歌痛饮,藕花深处。
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空凝伫。
问人间、今夕是何年,清如许。
一个兰舟,双桂桨、顺流东去。
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
渔火已归鸿雁汊,棹歌更在鸳鸯浦。
渐夜深、芦叶冷飕飕,临平路。吹铁笛,鸣金鼓。
丝玉脍,倾香醑。且浩歌痛饮,藕花深处。
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空凝伫。
问人间、今夕是何年,清如许。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的水上行舟图景。"一个兰舟,双桂桨、顺流东去"一句,以轻巧的笔触勾勒出一艘装饰着香气浓郁的兰花和桂树的船只,它随着水流缓缓向东方移动,给人以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逸之感。接着的"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则描绘出广阔的银白色泽覆盖了整个视野,这种景象既壮观又带有一丝秋夜的凄凉。
诗人随后写道"渔火已归鸿雁汊,棹歌更在鸳鸯浦"。这里的“渔火”是指渔民晚上用的灯火,这里表明这些灯火已经聚集在鸿雁汊一带,而船夫们的歌声还回荡在鸳鸯浦,表现出诗人对夜色中的声音和光影有着深刻的感受。
"渐夜深、芦叶冷飕飕,临平路。吹铁笛,鸣金鼓。丝玉脍,倾香醑。且浩歌痛饮,藕花深处"一段,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如芦苇的凉意、远处传来的乐器声响以及美酒佳肴的享受,展现了诗人在这宁静而又有些许凄冷的秋夜中的豪情与放纵。
最后,"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空凝伫。问人间、今夕是何年,清如许"则将时间拉长,从秋夜到晓晨,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对远方的眺望到对残月的凝视,再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询问。这一系列的动作与情感的转换,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享受自然之美的意境,同时也蕴含着对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