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江边老又行,菖蒲风外苧袍轻。
潮如爱客随人远,云不过峰与树平。
鱼入浦船商欲动,粽香田屋雨初晴。
黄鹂知我归来路,先去东山报一声。
孝女江边老又行,菖蒲风外苧袍轻。
潮如爱客随人远,云不过峰与树平。
鱼入浦船商欲动,粽香田屋雨初晴。
黄鹂知我归来路,先去东山报一声。
此诗描绘了一位孝顺的女儿在江边行走的场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的和谐交融。首句“孝女江边老又行”,开篇即点明了人物身份与行动,孝女的形象在江边缓缓前行中逐渐鲜明。次句“菖蒲风外苧袍轻”,通过菖蒲与轻盈的苧袍,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暗示了孝女的纯洁与淡泊。
“潮如爱客随人远”一句,将潮水拟人化,表达潮水对孝女的深情陪伴,随着她远行的脚步而延伸,体现了自然界的温情与人的亲密关系。接着,“云不过峰与树平”描绘了云朵与山峰、树木的相对静止,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深远的画面,象征着孝女内心世界的平静与深邃。
“鱼入浦船商欲动”则转为对渔舟活动的描写,预示着即将开始的忙碌与生机,与前文的宁静形成对比,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动态美。而“粽香田屋雨初晴”一句,通过粽子的香气和雨后的清新,勾勒出一幅丰收与希望的景象,寓意着生活的甜美与未来的光明。
最后,“黄鹂知我归来路,先去东山报一声”以黄鹂的鸣叫作为结语,不仅增添了诗作的生动性,也寄托了诗人对孝女归来的期待与喜悦,以及对自然界的美好情感的赞美。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孝女的美德、自然的美丽以及生活的温馨,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与自然之美的佳作。
风檐燕语。傍雕阑小立,玉阶平步。
最堪忆红雨轩前,记香径锦茵,绣衣行处。
柳絮儿童,破长日一庭清午。望黏天细草。
委地夕阳,绿窗闲度。流光掷人最苦。
笑红绵不冷,情寄牛渚。
问铁板谁是元戎,恐击碎珊瑚,让伊眉妩。
袖墨淋浪,倩词客重翻箫谱。
按伊凉杜娘旧曲,缓歌慢舞。
春日无不可,倏忽易晴阴。
春晴送远目,春阴生静深。
垂帘据半榻,群动不得侵。
残卷落枕头,默默横素琴。
檐霤发奇响,欲洗无尘襟。
风铃湿不鸣,禽鸟息高林。
耳目乃森肃,今古同幽寻。
孤吟从中来,古木助清音。
雨止籁俱寂,悠然获我心。
我心岂由物,遇物屡悲欣。
起觅已无端,微云散遥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