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之言始曾子,子思得之传孟氏。
岂惟学者立身方,吾乃因之悟治理。
常人於不见闻处,是谓独也斯慎尔。
惟於帝王独则无,长言试为申其旨。
无论明廷莅政时,如纶如綍谨所始。
深宫温室稍宴閒,复有嫔嫱及内史。
视於无形听无声,意之所向随方揣。
耳属於垣孰踰此,千里应违已若彼。
凡人於独总宜慎,无可独者当倍蓰。
乾乾惕若朝继夕,尚虞此意或暂弛。
武王铭於盘盂几杖洵有因,奚啻十目所视十手指。
慎独之言始曾子,子思得之传孟氏。
岂惟学者立身方,吾乃因之悟治理。
常人於不见闻处,是谓独也斯慎尔。
惟於帝王独则无,长言试为申其旨。
无论明廷莅政时,如纶如綍谨所始。
深宫温室稍宴閒,复有嫔嫱及内史。
视於无形听无声,意之所向随方揣。
耳属於垣孰踰此,千里应违已若彼。
凡人於独总宜慎,无可独者当倍蓰。
乾乾惕若朝继夕,尚虞此意或暂弛。
武王铭於盘盂几杖洵有因,奚啻十目所视十手指。
这首诗名为《慎独》,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探讨了“慎独”的概念,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个人仍能保持道德和行为的正直。
诗的开头引用了儒家经典中的观点,指出“慎独”这一理念自孔子的学生曾子开始,经过子思传给了孟子。接着,乾隆皇帝阐述了“慎独”不仅适用于学者修身养性,也适用于治理国家。他强调,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帝王,在独处之时都应当谨慎行事。
诗中进一步解释了“慎独”的具体含义,包括在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保持警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对细微之处的注意。乾隆皇帝通过描述不同场景下的慎独实践,如朝廷政务、深宫生活等,来说明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保持警惕和自律。
最后,乾隆皇帝以周武王为例,说明“慎独”不仅是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他强调,“慎独”不仅关乎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诗中提到的“十目所视十手指”,形象地表达了即使在众目睽睽之下,也要保持高度的自我约束和道德标准。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阐述了“慎独”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体现了乾隆皇帝对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的高度关注与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