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寮村馆共秋朝,数里疏林叶似烧。
架积遗书从许借,吟同小隐不须招。
蓼红野艇回孤棹,霜白行人过板桥。
欲拉支公寻寂寞,恐埋踪迹入渔樵。
山寮村馆共秋朝,数里疏林叶似烧。
架积遗书从许借,吟同小隐不须招。
蓼红野艇回孤棹,霜白行人过板桥。
欲拉支公寻寂寞,恐埋踪迹入渔樵。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清晨山中村舍的宁静与美丽。首句“山寮村馆共秋朝”点明地点与时间,山中小屋与村落共同迎接秋天的早晨,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自然景象。接着,“数里疏林叶似烧”一句,以“叶似烧”形象地描绘出远处稀疏树林在秋风中落叶如火的壮观景象,既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热烈。
“架积遗书从许借,吟同小隐不须招”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他愿意借阅堆积如山的书籍,沉浸在阅读与思考之中,如同隐士一般享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无需他人邀请或打扰。
“蓼红野艇回孤棹,霜白行人过板桥”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红色的蓼花映衬着独木舟缓缓归来,霜白的地面与行人走过板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这一联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动态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的场景之中。
最后,“欲拉支公寻寂寞,恐埋踪迹入渔樵”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嚣,与世无争,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的愿望。他想邀请支遁(支公)一同寻找内心的寂寞与平和,但又担心自己的行踪会被渔人和樵夫发现,从而打破这份宁静与隐逸的生活状态。这一联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复杂人际关系的避世心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宁静、自由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翳翳松竹间,经年此闭户。
空翠满山楼,帘疏白云补。
偶随麋鹿行,遂忘登陟苦。
清泉泻高岩,危岭通深坞。
乾坤正萧条,坠叶纷如雨。
日落西山阴,余辉漾遥浦。
荒途惬幽寻,秀色餍挹取。
安得买山资,终焉结茅宇。
张郎贻我砖一枚,乃自官奴城下来。
纪元太康纪年九,断纹斑剥如云雷。
典午寰区才混一,铜驼转盼薶蒿莱。
龙骧将军三级塔,不有赵逸谁知哉。
顽质块然瓦砾比,故应起灭如飞灰。
胡为历久尚完好,声价欲比铜爵台。
当其抟埴为胚胎,岂意琢削为砚材。
檀匣锦茵一位置,遂登几席离尘埃。
竹头木屑无弃物,焦琴柯笛有别裁。
苟非因才妙驱使,岂免掷弃荒烟堆。
自来物物有遭际,抱才何患终沈薶。
独恨不识王右军,为把栗尾书麝煤。
羽阳宫,香姜阁,高寒碧瓦千门开。
非无千秋万岁字,寒芜蔓草空徘徊。
尔独因缘结翰墨,龙尾凤味相朋侪。
我歌此歌三太息,古今貉邱土一抔。
《晋太康九年残砖砚歌》【清·朱紫贵】张郎贻我砖一枚,乃自官奴城下来。纪元太康纪年九,断纹斑剥如云雷。典午寰区才混一,铜驼转盼薶蒿莱。龙骧将军三级塔,不有赵逸谁知哉。顽质块然瓦砾比,故应起灭如飞灰。胡为历久尚完好,声价欲比铜爵台。当其抟埴为胚胎,岂意琢削为砚材。檀匣锦茵一位置,遂登几席离尘埃。竹头木屑无弃物,焦琴柯笛有别裁。苟非因才妙驱使,岂免掷弃荒烟堆。自来物物有遭际,抱才何患终沈薶。独恨不识王右军,为把栗尾书麝煤。羽阳宫,香姜阁,高寒碧瓦千门开。非无千秋万岁字,寒芜蔓草空徘徊。尔独因缘结翰墨,龙尾凤味相朋侪。我歌此歌三太息,古今貉邱土一抔。
https://shici.929r.com/shici/eADmeyZNRd.html
王铁枪,威名扬,十荡九决人莫当。
斗鸡小儿视晋王,斩其来使如犬羊。
末帝昏乱枭鸱张,屡建奇勋匿不彰。
老臣冤愤摧忠肠,授以劣卒驱沙场。
失守中都败递坊,招讨一死梁即亡。
谁拾此鞭犹收藏,赤心报国金煌煌。
中都在注西南乡,递坊之镇不能详。
荒祠古墓风悲凉,嗟哉梁亡,招讨不亡,人死留名鞭亦香。
令我拂拭心徬徨。凛凛犹见王铁枪。
月暗霜寒夜,空山彳亍行。
林深人迹少,石乱马蹄惊。
欲觅溪桥路,先寻涧水声。
到村来犬吠,问寺听钟鸣。
岩影四围黑,天光一线横。
遥镫时隐现,老树忽支撑。
剑气畴能识,棋心自不平。
仆夫嗟况瘁,谁喻此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