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室东山下,蓬门一径幽。
风生明月夜,露下碧梧秋。
地僻烟光远,堂虚鹤影投。
高僧留翰墨,清和满斋头。
禅室东山下,蓬门一径幽。
风生明月夜,露下碧梧秋。
地僻烟光远,堂虚鹤影投。
高僧留翰墨,清和满斋头。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山中禅室景象。诗人以“禅室东山下,蓬门一径幽”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东山之下的禅室,蓬门半掩,一条小径通幽,营造出一种隐逸与宁静的氛围。
接着,“风生明月夜,露下碧梧秋”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秋日的凉爽。明月升起,微风吹拂,露珠从碧绿的梧桐叶上滑落,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诗意,仿佛能听到自然界的声音,感受到季节的更迭。
“地僻烟光远,堂虚鹤影投”则进一步描绘了禅室的环境。地僻之处,烟雾缭绕,远处的景致若隐若现;禅堂空旷,鹤影投在堂内,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超脱之感。鹤,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仙禽,其身影投射在禅堂之中,似乎预示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最后,“高僧留翰墨,清和满斋头”点明了禅室主人的身份与活动。高僧在此留下了书法作品,使得整个禅室弥漫着清雅和和谐的气息。这一句不仅赞美了高僧的艺术成就,也暗示了禅室内充满着智慧与宁静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禅室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高僧生活状态的简述,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追求心灵平静与自然和谐的主题。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含深意,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世俗的境界,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祥云笼昼。正梅花弄粉,岁寒时候。
长记今朝,瑶台仙子,降作人间明秀。
四德生来全备,绿鬓年年依旧。
更满目,儿妇儿孙,森罗前后。知否。笙歌奏。
去岁芳筵,好事今年又。
寿烛高烧,寿词齐唱,满劝长生酒。
元自荣华富贵,况复康宁福寿。
愿此去,等鹤算龟龄,天长地久。
凉露洗金井,一叶下梧桐。
谪仙浪游,何事华发作诗翁。
乌帽萧萧一幅,坐对清泉白石,矫首抚长松。
独鹤归来晚,声在碧霄中。神仙宅,留玉节,驻金狨。
黔南一道,十万貔虎控雕弓。
笑折碧荷倒影,自唱采莲新曲,词句满秋风。
剑佩八千岁,长入大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