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女儿颜如花,十五学得筝琵琶。
莫向中宵弹一曲,清霜明月尽思家。
大同女儿颜如花,十五学得筝琵琶。
莫向中宵弹一曲,清霜明月尽思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女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通过她学习的乐器——筝和琵琶,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乡思之情。"大同女儿颜如花"一句,以美丽的比喻开篇,点明了少女的外貌之美,同时也暗示了她的纯洁与美好。接着,“十五学得筝琵琶”则透露出她在年少时便已掌握了高超的音乐技艺,为后文的“清霜明月尽思家”埋下了情感的伏笔。
“莫向中宵弹一曲”一句,似乎是在劝阻少女在深夜弹奏音乐,以免触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让人更加难以入眠。然而,即便如此,即使在清冷的霜月之夜,少女的心中依然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清霜明月尽思家”,这句诗将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巧妙结合,清霜与明月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与静谧,也象征着少女内心的孤独与忧伤,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对远方家人的深切思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少女在异乡生活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夜深人静时的琴声,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思念。
群山海上来,络绎趋九仙。
仙翁此山住,示梦于几先。九仙祠祈梦最灵。
山中老樵枕石眠,斧柯断烂不记年。
梦中仿佛遇神授,笔花昼吐黄茅天。
觉来信手缚不律,巧被笔工偷妙术。
遂令九仙祠下三脊茅,用与鸡毛鼠须匹。
中书免冠头不秃,菅蒯居然效微质。
幸渠一束价未高,殿头簪珥非汝曹。
若教朱墨官尽取,便恐仙山成不毛。
君不见连山伐竹兔拔毫,铁梳胶缀何其劳。
秽史自执奸吏操,直与此辈供锥刀。
老夫钞书指生茧,怕搦人间管城管。
涂鸦结蚓随尔为,不要残年护吾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