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壮馀三户,惊闻粟米征。
九州同贡赋,四海庆俞都。
卜式宜边吏,弘羊信我徒。
农桑生孝弟,敢曰力田粗。
丁壮馀三户,惊闻粟米征。
九州同贡赋,四海庆俞都。
卜式宜边吏,弘羊信我徒。
农桑生孝弟,敢曰力田粗。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社会对粮食征税的普遍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家统一与繁荣的期待。诗人通过“丁壮馀三户”这一句,形象地展现了战乱后仅存的零星人口景象,凸显出社会的凋敝与人民生活的困苦。接着,“惊闻粟米征”一句直击主题,揭示了政府对粮食的强制征收,这种行为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不稳定性。
“九州同贡赋,四海庆俞都。”这两句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与繁荣的向往,认为只有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和稳定,才能有效地组织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让四海之内共享太平盛世。诗人在此呼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管理,可以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
“卜式宜边吏,弘羊信我徒。”这两句引用历史人物卜式和弘羊的名字,暗示了对古代贤臣治国理念的推崇。卜式和弘羊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们主张通过正确的政策和管理来治理国家,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仰,并希望当代的官员能够学习他们的智慧,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农桑生孝弟,敢曰力田粗。”这两句强调了农业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在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孝顺父母、兄弟和睦的家庭关系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诗人认为,只有农民辛勤耕作,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才能安定幸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深切愿望,以及对历史智慧的传承与借鉴。
佳名锡得小山姜,七尺曾无一寸长。
惭愧古欢承砚雨,凄凉寒绿袭书香。
人穷未是缘诗致,才薄难言与命妨。
屈指垂髫今白发,不禁回首泪沾裳。
云间高生精赏鉴,嗜古搜奇确且赡。
朝来导我出西华,指点前朝御用监。
监南新创元都坛,当门老桧青蛟蟠。
旧闻酒海今落此,共叹体质犹坚完。
渎山巨璞初无价,谁遣不胫来辇下。
至元巧匠雕琢成,万岁山头设高架。
天然位置平不颇,琐窗八面开重阿。
石龙吸水上霄汉,倒泻溢为太液波。
波光翻动广寒殿,满瓮蒲桃映华瑱。
侍臣多著质孙衣,天子亲临诈马宴。
电转星流四百年,故都何物不推迁。
曾承沆瀣依天上,流落人间亦可怜。
亭虚无复朱栏护,颓砌旁连髹器库。
天吴跋浪鬐鬣张,只与空庭饱风露。
君不见周彝商斝近来无,形制争传博古图。
为池为海将安用,笑尔几同五石壶。
《渎山酒海歌》【清·查慎行】云间高生精赏鉴,嗜古搜奇确且赡。朝来导我出西华,指点前朝御用监。监南新创元都坛,当门老桧青蛟蟠。旧闻酒海今落此,共叹体质犹坚完。渎山巨璞初无价,谁遣不胫来辇下。至元巧匠雕琢成,万岁山头设高架。天然位置平不颇,琐窗八面开重阿。石龙吸水上霄汉,倒泻溢为太液波。波光翻动广寒殿,满瓮蒲桃映华瑱。侍臣多著质孙衣,天子亲临诈马宴。电转星流四百年,故都何物不推迁。曾承沆瀣依天上,流落人间亦可怜。亭虚无复朱栏护,颓砌旁连髹器库。天吴跋浪鬐鬣张,只与空庭饱风露。君不见周彝商斝近来无,形制争传博古图。为池为海将安用,笑尔几同五石壶。
https://shici.929r.com/shici/QxmgAS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