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何处养疏慵,准拟移家占一峰。
木未饱霜浓过夏,水初收潦净于冬。
山阴白昼疑天雨,潮响黄昏杂寺钟。
一事病夫犹当意,茯苓根护万年松。
林泉何处养疏慵,准拟移家占一峰。
木未饱霜浓过夏,水初收潦净于冬。
山阴白昼疑天雨,潮响黄昏杂寺钟。
一事病夫犹当意,茯苓根护万年松。
这首清代诗人马思赞的《大尖山下最佳处》描绘了一幅山居隐逸的生活画面。首句“林泉何处养疏慵”,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疏慵"二字透露出其不拘小节、超脱世俗的心态。次句“准拟移家占一峰”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想要在山中觅得一处静谧之地的愿望。
接下来的两句“木未饱霜浓过夏,水初收潦净于冬”,通过写树木经历霜寒和夏季雨水的洗礼,以及冬季水势消退的景象,展现了山间四季的变化,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观察。
“山阴白昼疑天雨,潮响黄昏杂寺钟”描绘了山间独特的景致,即使在白天,山色阴沉也会让人误以为下雨,而潮汐声在黄昏时分与寺庙钟声交织,增添了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最后,诗人以“一事病夫犹当意,茯苓根护万年松”作结,表达了自己虽身为“病夫”,但对山中自然环境的呵护和欣赏,尤其是对茯苓根保护千年松树的想象,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旋缚阴崖屋,去裹北山饭。
饥寒十万读,甚盛若禁脔。
南越古象犀,明月万金产。
逢人不易售,一见待天眼。
我马几覆车,公乃独力挽。
襄羊万夫上,直往势不返。
白首不愿馀,光明自优远。
晚生既浪出,壁间识怒面。
未能续公书,聊尔执役贱。
更须酌岩泉,只字日三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