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今司牧,俦非保障哉。
食须怜弱肉,吹或借寒灰。
直道凭谁主,狂澜未可回。
逢时应百感,何止七堪哀。
百里今司牧,俦非保障哉。
食须怜弱肉,吹或借寒灰。
直道凭谁主,狂澜未可回。
逢时应百感,何止七堪哀。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卢龙云所作的《感遇三首(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慨与忧虑。
首句“百里今司牧,俦非保障哉”,开篇即点出地方官的责任重大,犹如保护百姓的屏障,但同时也暗示了官吏们在实际治理中的不足和疏漏。
“食须怜弱肉,吹或借寒灰”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治理地方比作喂养弱小的生命和利用微弱的火苗取暖,强调了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时的艰难处境。
“直道凭谁主,狂澜未可回”则表达了对正直之道难以把握和改变动荡局势的无奈与悲愤。这里“直道”象征着正确的道路,“狂澜”比喻不可阻挡的混乱局面,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洞察和无力感。
最后,“逢时应百感,何止七堪哀”总结全诗,指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会有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悲哀,而是包含了更多的感受。这既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背景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正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