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发金阊,乘流至吴兴。
吴兴古都会,柔桑环水城。
四月育新蚕,室家俱不宁。
弱羽拂蚕子,但恐伤其生。
夜深閟镫火,时听食叶声。
缫丝贵白素,落釜乞余盈。
经纬为谁理,丝丝辛苦成。
妇子熟筹计,可以代春耕。
束缚未遑售,里吏扣柴荆。
扁舟发金阊,乘流至吴兴。
吴兴古都会,柔桑环水城。
四月育新蚕,室家俱不宁。
弱羽拂蚕子,但恐伤其生。
夜深閟镫火,时听食叶声。
缫丝贵白素,落釜乞余盈。
经纬为谁理,丝丝辛苦成。
妇子熟筹计,可以代春耕。
束缚未遑售,里吏扣柴荆。
这首清代诗人陈景元的《杂诗(其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养蚕图。诗人以扁舟起笔,从苏州(金阊)出发,顺流而下至吴兴,这里曾是古代繁华的都市,四周环绕着碧波荡漾的柔桑。四月正是蚕宝宝孵化和生长的季节,家家户户为了照料新生的蚕,忙得不可开交,小心翼翼地拂拭蚕子,唯恐伤害它们。
夜晚,诗人熄灭灯火,静静地聆听蚕儿进食桑叶的声音,这声音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艰辛。缫丝过程中,白素丝线尤为珍贵,诗人祈求剩余的蚕丝能带来盈余。这些丝线将被织成经纬,尽管不知会被编织成谁人的衣物,但每一线都凝聚了妇人们的辛勤努力,仿佛替代了春天的农耕劳作。
然而,还未等到蚕丝出售,里吏已来催缴赋税,敲打柴门,增添了生活的压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农村家庭的生活状态,以及妇女们在繁重家务中的坚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