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荒祠侧,他年雷震馀。
蛟龙从此逝,蝼蚁至今居。
错节摧犀甲,烧痕蠹漆书。
会看妨要路,终胜断沟渠。
古树荒祠侧,他年雷震馀。
蛟龙从此逝,蝼蚁至今居。
错节摧犀甲,烧痕蠹漆书。
会看妨要路,终胜断沟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树与荒祠相依的凄凉景象,通过自然界的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痕迹,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首句“古树荒祠侧”,点明了地点,古树与荒祠并立,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荒凉的氛围。接着,“他年雷震馀”一句,预示着这棵树在未来的某次雷击中幸存下来,留下了雷击的痕迹,暗示了生命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坚韧。
“蛟龙从此逝,蝼蚁至今居”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蛟龙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自由,而蝼蚁则代表了微小的生命与生存的艰难。这两者虽一高一低,却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各自的痕迹,表达了自然界中生命多样性的主题。
“错节摧犀甲,烧痕蠹漆书”进一步描绘了古树在岁月侵蚀下的状态,犀甲比喻树皮的坚硬,但最终还是被岁月的风霜所摧毁;烧痕则是指雷击留下的痕迹,而蠹漆书则可能是指树干上因虫蛀而留下的痕迹,仿佛是时间的印记。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古树历经沧桑后的形态。
最后,“会看妨要路,终胜断沟渠”两句,以古树为喻,表达了对生命力顽强的赞美。即使古树曾经阻碍了道路,但它最终还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比那些被遗忘在沟渠中的事物更有价值。这句话蕴含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以及对历史与传统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树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生命的顽强,也蕴含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作品。
书生自是钻简蠹,净业还从竹背来。
新诗细字行茂密,惊蛇起草盘蛟回。
是身政欠虎头画,望山气如还枥马。
翛然君子六千人,不受湘灵清泪洒。
竹林定交业已成,北窗读书吾伊声。
金鱼玉带不汝却,社中未厌山王名。
风日暖,天大裘。蝇飞打窗油,北窗坟策高于丘。
我欲发视劳牵抽,把酒起望天门陬。
斜鸿书破半张纸,枯荷网空散铅水。
机中挑出锦文诗,泪满鸳鸯半身紫。
新愁波不穷,后愁更随风。
美人如娇春,何物可御冬。
古人已恨愁不足,却遣今人送愁续。
轻将玉斧赠吴刚,漏得寒光照孤宿。
素女为天拣退丝,伶伦猛截孤生枝。
沙虫含冤射千载,谁劝黄竹栽瑶池。
歌夜长,歌夜短,淮南桂枝香满满。
为君持酒寿金人,少待露盘辞玉碗。
社坛侧近地图宽,所作园池亦在间。
十万人家城里住,少闻人有对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