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针生狞义路闲,野泉相吊声潺潺。
哀哉异教溺颓俗,淳源一去何时还。
棘针生狞义路闲,野泉相吊声潺潺。
哀哉异教溺颓俗,淳源一去何时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凄凉孤寂的自然景象和深沉的文化哀思。"棘针生狞义路闲"一句,通过对荆棘丛生的描述,营造出一种荒凉、无人问津的意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心境——内心的痛苦和迷茫,如同遍布在废弃道路旁的荆棘。
"野泉相吊声潺潺"则继续深化这一意境,山野间泉水流淌的声音,被比喻为哀伤的哭泣,这不仅是对自然之声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无奈。
接下来的"哀哉异教溺颓俗"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的失落感到的忧虑。"异教"可能指的是非正统的信仰或思想,而"溺颓俗"则是说这些错误的观念已经渗透到民间习俗之中,显然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批评。
最后"淳源一去何时还"则表达了对于纯正文化根源失落的深切忧虑。"淳源"指的是纯净的、原始的文化渊源,而"一去何时还"则是在问,这些已经流逝的文化精髓,是否能够再次被发现和恢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传达了诗人对于文化失落、社会异变的深切忧虑,以及个人内心的悲凉和孤寂。
秋风萧爽天气凉,此日何日升斯堂。
堂中老人寿而康,红颜绿鬓双瞳方。
家贫儿痴但深藏,五年不出门庭荒。
灶陉十日九不炀,岂办甘脆陈壶觞。
低头包羞汗如浆,老人此心久已忘。
一笑谓汝庸何伤,人间荣耀岂可常。
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
熹前再拜谢阿娘,自古作善天降祥。
但愿年年似今日,老莱母子俱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