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枕东山晚,闭门黄叶幽。
竹书遗问岁,蝉语易深秋。
散地朋情见,明时家食羞。
唯应习农圃,草野得淹留。
伏枕东山晚,闭门黄叶幽。
竹书遗问岁,蝉语易深秋。
散地朋情见,明时家食羞。
唯应习农圃,草野得淹留。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卧病在少谷山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首句“伏枕东山晚”,以“伏枕”二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因病而卧的情态,同时“东山晚”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闭门黄叶幽”一句,通过“闭门”和“黄叶”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深邃,仿佛门外的世界已被一层黄叶所隔绝,只剩下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静默。
“竹书遗问岁,蝉语易深秋。”这两句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变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竹书象征着岁月的痕迹,蝉声则是秋天特有的声音,它们共同提醒着诗人时光的流转与季节的更迭。通过“遗问岁”和“易深秋”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季节变换的敏感。
“散地朋情见,明时家食羞。”这两句转而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背景。在“散地”(荒废之地)中,诗人仍能感受到朋友间的友情,这既是对友情坚韧不拔的赞美,也是对困境中人情温暖的肯定。同时,“明时家食羞”则可能暗含对当时社会风气或个人生活状态的反思,或许是在感慨即使在明治时代(注:此处“明时”可能为误写,应为“明”或“清明”之意),也难以摆脱生活的艰辛与困顿。
最后,“唯应习农圃,草野得淹留。”诗人似乎在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提出了通过学习农耕技艺来适应和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蕴含了对简单、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时间流逝、人际关系和社会背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友情、生活态度的深刻感悟。
天游观妙化,人世事皆轻。
沆瀣藏仙境,津涯截海城。
一身凌汗漫,品类仰高明。
有道行藏小,无心视听精。
上疑灵蜃吐,下觉巨鳌擎。
雨气西帘入,月华东槛生。
山临左辅近,湖自会昌成。
风起僧钟直,村回野艇横。
莲枯收绣段,松静发琴声。
濠濮观鱼鸟,潇湘欠药蘅。
一层休更上,百尺有谁评。
昏日寒峰淡,残星远笛鸣。
醉如元亮兴,归引仲宣情。
阆苑琼为贵,黄州竹过清。
郡图添圣迹,画轴记新营。
奏乐渔人听,投车坐客盈。
八篇移古咏,四字立嘉名。
未必终成隐,清朝待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