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千丈之飞瀑,迸万变之骇波。
倚怪松之硉矹,临绝涧之嵯峨。
是巢许乎,是夷齐乎,乃能乐此岩阿。
耳目所食,色声胥空。相商一晌,孰异孰同。
携杖童子聊自得,较量付之之二翁。
落千丈之飞瀑,迸万变之骇波。
倚怪松之硉矹,临绝涧之嵯峨。
是巢许乎,是夷齐乎,乃能乐此岩阿。
耳目所食,色声胥空。相商一晌,孰异孰同。
携杖童子聊自得,较量付之之二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静谧之美。诗人以“落千丈之飞瀑,迸万变之骇波”开篇,生动地勾勒出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的壮观景象,以及水流在跌宕中变幻莫测的动态美。接着,“倚怪松之硉矹,临绝涧之嵯峨”,则将视线转向了山间奇形怪状的松树和深邃险峻的山涧,营造出一种既险峻又幽静的氛围。
“是巢许乎,是夷齐乎,乃能乐此岩阿。”这一句借用了古代隐士巢父、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故事,表达了对那些能够在此山岩间寻得心灵宁静之人的赞美。接下来,“耳目所食,色声胥空”,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让人心灵得以净化,仿佛所有的感官体验都变得空灵而纯净。
“相商一晌,孰异孰同”,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探讨了人与自然、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自然面前人类思想的统一性。最后,“携杖童子聊自得,较量付之之二翁”,以一个童子与两位老人的形象,象征着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在自然面前都能找到各自的乐趣与满足,体现了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宁静,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慧茁心苗,欲度灵犀,温黁自然。
恰鹦帘客去,香留茶酽,鸾笺句秀,粲说花妍。
金籥深扃,玉津密漱,消得神方长驻颜。
围曾解,羡澜翻清辩,巾帼仪连。簪花格最婵娟。
更妙吮香毫越恁圆。
甚小玉偏饶,幽怀易泻,阿侯乍学,泥语轻怜。
一角溪山,广长真谛,只在红楼斜照边。
閒凭吊,忆楚宫凄怨,扪竟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