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人之肉日不给,岂谓穹苍亦解泣。
变作阴霾黯八荒,沈沈苦雨掣风急。
堕井颓堤无处无,昔日高原今下隰。
沈灶生蛙釜有鱼,百粤连旬俱饮湿。
大风吹梦忽宵惊,万瓦争与排墙倾。
子妇颠踣无户庭,得人无恙从屋鸣。
陇头遗穟卧生耳,屋底秸珠长有尾。
崩角吁天天不闻,百室劬劳今已矣。
大江南北忽夏枯,河渴时还涓滴无。
尺泽尽汇岭一隅,谁言大地同洪垆。
肝人之肉日不给,岂谓穹苍亦解泣。
变作阴霾黯八荒,沈沈苦雨掣风急。
堕井颓堤无处无,昔日高原今下隰。
沈灶生蛙釜有鱼,百粤连旬俱饮湿。
大风吹梦忽宵惊,万瓦争与排墙倾。
子妇颠踣无户庭,得人无恙从屋鸣。
陇头遗穟卧生耳,屋底秸珠长有尾。
崩角吁天天不闻,百室劬劳今已矣。
大江南北忽夏枯,河渴时还涓滴无。
尺泽尽汇岭一隅,谁言大地同洪垆。
这首诗描绘了苦雨连绵带来的严重后果,诗人冯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百姓生活的困苦。首句“肝人之肉日不给”形象地写出人们生活物资匮乏,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接着,“变作阴霾黯八荒”描述了天空阴沉,仿佛连天都在哭泣,苦雨加剧了环境的昏暗。“沈沈苦雨掣风急”则强调风雨交加的恶劣气候。
诗中通过“堕井颓堤”、“昔日高原今下隰”等比喻,揭示了土地的荒芜和低洼,农田受损,生活陷入困境。“沈灶生蛙釜有鱼”进一步描绘了灾情严重,连锅灶都生出蛙鱼,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百粤连旬俱饮湿”则写出了广大的地区长时间遭受雨水侵袭。
诗人还通过“大风吹梦忽宵惊”、“子妇颠踣无户庭”等场景,描绘了人们在风雨中的惊恐和无助,以及家庭生活的破碎。“陇头遗穟卧生耳,屋底秸珠长有尾”更是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田地荒芜,稻谷甚至长在屋檐上,生活凄凉至极。
最后,“大江南北忽夏枯”、“河渴时还涓滴无”描绘了干旱的景象,即使点滴雨水也难以缓解旱情,而“尺泽尽汇岭一隅”则暗示了水患的严重。全诗以大地的苦难为背景,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天灾人祸无能为力的悲愤。
花幕高烧烛,兽炉深炷香。
寒色上楼阁,春威遍池塘。
多情天孙罢织,故与玉女穿窗。素脸浅约宫装。
风韵胜笙簧。游冶寻旧侣,尊酒老吾乡。
清歌度曲,何妨尘落雕梁。
任瑶阶平尺,珠帘人报,剩拼酩酊飞羽觞。
绿发忆新梳,君前侍玉壶。
相随五色凤,飞止帝宫梧。
凤时入紫烟,一举万羽趋。
乘风恣敖荡,众首倾云衢。
帝既天上行,留凤不与俱。铩翮下永巷,髡?编钳徒。
赭衣舂且歌,北望鸑鷟呼。
凛凛赤喙鸩,一杯死其雏。
凤亦饮瘖药,鞠域支体殊。
娥姁岂不仁,幸此全贱躯。
归来南山下,秋风裂罗襦。
寒床覆龙具,霜雪侵肌肤。
忽自感时节,临风只长吁。
徒怀掖庭事,饮泣对民夫。
去年父老送督邮,衣上泪痕犹未变。
今年吏民迎别乘,马前欢声挽不断。
梓州城中十万家,家家尽喜见君面。
以君乡里最相近,物态人情素谙练。
况复才力强且明,中理之的无漫箭。
从来府政号少事,今更得君愈清简。
太守李公词掖老,淘汰心源无滓淀。
时携宾从访山寺,惟以高谭侑清宴。
苍崖素壁多自书,是处新诗题欲遍。
君今到彼亦尔为,异日唱酬知几卷。
跨明越,压苏湖,钱塘风物天下无。
玉峰孱颜石穿漏,雪海浩荡潮喧呼。
旧尝持之诧吾孥,会挈尔去相与娱。
宦游若不来此都,腰间綵组徒云纡。
子瞻凤咮新结庐,日哦其间兴不孤。
平生美志自偿足,休问满眼生萑蒲。
有物可比中鄙夫,蜉蝣朝生死于晡。
公攘显夺入胠箧,骄稚无乃非良图。
子瞻之乐固有馀,辨说是非从鲁蘧。
我今有索君勿逋,归日好景为我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