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泊,倚棹近三更。
天远秋无尽,江寒月有声。
鸣虫萦断梦,归雁系离情。
把酒愁孤饮,残杯照短檠。
不知何处泊,倚棹近三更。
天远秋无尽,江寒月有声。
鸣虫萦断梦,归雁系离情。
把酒愁孤饮,残杯照短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江边泊船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意境和情感。
首联“不知何处泊,倚棹近三更”,开篇即以疑问句式,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氛围,诗人独自倚靠船桨,时间已接近深夜,地点却未知,这种不确定性为整首诗奠定了孤独与探索的基调。
颔联“天远秋无尽,江寒月有声”,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景象。秋意绵长,天际遥远,寒气逼人,江面上的月光似乎也带上了寒意,仿佛能听到月光下的声音,这种拟声的描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颈联“鸣虫萦断梦,归雁系离情”,通过自然界的昆虫鸣叫和南飞的大雁,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思绪与情感。断断续续的梦境被虫鸣打断,南归的大雁则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的牵挂,这一联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结合,深化了主题。
尾联“把酒愁孤饮,残杯照短檠”,诗人独自饮酒,借酒浇愁,但酒未解愁,反而更添了几分孤独。残余的酒杯映照着昏暗的油灯,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江边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明末文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孤独、忧郁与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抒情诗作。
一舟停、佛狸祠下,酒边人与花遇。
金焦双送南朝客,海上圆波重聚。相记取。
只那夕朱楼,我汝销魂处。帘栊遍数。
又露掠篷低,风销蜡黯,草草别君去。
人间世,都似看花隔雾。庾郎何必词赋。
卅年争笑屠龙技,谁共灵修相诉。聊慰汝。
盼等到重阳,买棹江南雨。艳才何补。
剩十里青溪,二分明月,兜影照离绪。
潇湘江水腻于油。是人愁。是侬愁。
侬若愁时,江水不分流。
料得天边今夜月,照江上,冷鸳鸯,双白头。
白头白头情未休。花一楼。月一楼。
梦也梦也梦不到,谁怨灵修。
只恨东风,吹远木兰舟。
那日湘纹帘影瞥,分一剪,眼中波,各自秋。
重来未觉雕栏改,林容褪妆微瘦。
深榭漏斜阳,转清阴閒昼。
芳株飘彩绺,已过了、上红时候。
一碧匆匆,啄馀梅子,枝头如豆。
细雨洗尘襟,供新茗、还逢旧人如旧。
慵觅少年心,任瞢腾中酒,青萍池面皱。
漫窥映、龙钟双袖。却又是、怨宇声声,送好春归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