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出西垣步步迟,秋光如水雨如丝。
铜龙楼下逢闲客,红药阶前访旧知。
乱点乍滋承露处,碎声因想滴蓬时。
银台钥入须归去,不惜馀欢尽酒卮。
野出西垣步步迟,秋光如水雨如丝。
铜龙楼下逢闲客,红药阶前访旧知。
乱点乍滋承露处,碎声因想滴蓬时。
银台钥入须归去,不惜馀欢尽酒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雨中的情景,诗人步行在野外的西垣边上,每一步都显得迟缓。秋光柔和如同流水,而细雨则像丝线一样轻盈。铜龙楼下,偶遇闲适的旅客;红药花前,则是去探访旧日的朋友。这两处写出了诗人在雨中与他人的邂逅和情谊交融。
"乱点乍滋承露处,碎声因想滴蓬时。" 这两句用了很生动的形象来描绘秋雨的声音。" 乱点" 指的是雨滴落在叶片上的声音,而 "乍滋" 则是这些声音连续不断的效果。"碎声因想" 表示诗人听着这细小的雨声,心中产生了种种感触,而 "滴蓬时" 强调了这种感觉随着时间一点一滴地积累。
最后两句 "银台钥入须归去,不惜馀欢尽酒卮。" 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的情绪。" 银台" 可能指的是翰林院的书库," 钥入" 意味着时间已晚,门扉即将关闭,诗人必须离开。然而在最后的时光里,他不愿意放过任何欢乐,所以决定把酒喝完。这不仅是对当下情谊的珍惜,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秋雨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他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切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