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乌桓道,风寒野气白。
橐驼驾轻车,怒项不肯发。
马嘶欲人立,令我竖毛发。
四山无居人,明月照积雪。
时方甲兵收,未乾新战血。
况乃多盗贼,白昼闻杀越。
平生所经地,忧虞转恇怯。
我行岂不迟,心伤望京阙。
夜行乌桓道,风寒野气白。
橐驼驾轻车,怒项不肯发。
马嘶欲人立,令我竖毛发。
四山无居人,明月照积雪。
时方甲兵收,未乾新战血。
况乃多盗贼,白昼闻杀越。
平生所经地,忧虞转恇怯。
我行岂不迟,心伤望京阙。
此诗《夜行乌桓道》由元代诗人李裕所作,描绘了夜晚行走在乌桓道上所见的凄凉景象与内心的忧虑。
首句“夜行乌桓道,风寒野气白”,开篇即渲染出一片寒冷、荒凉的氛围,夜色笼罩下的乌桓道,寒风凛冽,野气弥漫,一片苍白,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接着,“橐驼驾轻车,怒项不肯发”两句,通过橐驼(一种动物,这里可能指代某种交通工具)的反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无奈与挣扎。轻车在怒驼的抗拒下无法前行,隐喻着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马嘶欲人立,令我竖毛发”一句,以马的嘶鸣和欲立的姿态,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恐惧。马的反应让诗人感到毛骨悚然,生动地展现了旅途中的惊心动魄。
“四山无居人,明月照积雪”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孤寂的画面,四面环山,无人居住,只有明月高悬,照亮了覆盖着积雪的山峰,营造出一种空旷而肃穆的意境。
“时方甲兵收,未乾新战血”两句,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动荡不安,战争刚刚结束,但鲜血尚未完全干涸,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
“况乃多盗贼,白昼闻杀越”则点明了社会治安的混乱,即使在白天也能听到杀戮的声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与危险。
最后,“平生所经地,忧虞转恇怯”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之地的担忧与恐惧,这种情绪随着旅程的深入而愈发强烈。
“我行岂不迟,心伤望京阙”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虽然行动缓慢,但心中满是对京城的思念与向往,这份情感在艰难的旅途中显得尤为珍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夜行乌桓道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动荡、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袖手看飞雪,高卧过残冬。
飘然底事春到,先我逐孤鸿。
挟取笔端风雨,快写胸中丘壑,不肯下樊笼。
大笑了今古,乘兴便西东。一尊酒,知何处,又相逢。
奴星结柳,与君同送五家穷。
好是橘封千户,正恐楼高百尺,湖海有元龙。
目光在牛背,马耳射东风。
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利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市。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潼川类。
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劝谕赈济诗》【宋·冯楫】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利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市。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更有不熟处,资简潼川类。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https://shici.929r.com/shici/IMB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