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江雾歇,洲浦棹歌来。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城临蜀帝祀,云接楚王台。
旧知巫山上,游子共徘徊。
天明江雾歇,洲浦棹歌来。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城临蜀帝祀,云接楚王台。
旧知巫山上,游子共徘徊。
此诗描绘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自然风光图景,透露出诗人对美丽山水和历史遗迹的深情留恋。首句“天明江雾歇”表达了江上的薄雾逐渐散去,天气转晴的景象。“洲浦棹歌来”则是描绘岸边渔夫唱起欢快的歌谣,传递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
接下来的“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诗人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通过流动的江水和静立的青山之间的对话,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和谐。这里,“绿”和“青”的使用,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也寄寓着诗人对自然纯净本质的赞美。
“城临蜀帝祀,云接楚王台”,则是诗人将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蜀帝祀和楚王台都是古代遗迹的象征。这里,诗人通过高远的城墙与飘渺的云朵之间的联系,将现实与传说、历史与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
最后,“旧知巫山上,游子共徘徊”,诗人的情感在此得到了升华。巫山作为古代神话中的仙境,此处成为诗人怀旧之地。游子徘徊于巫山之上,不仅是在空间上的漫步,更是时间上的回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记忆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与历史文化遗迹的情感交融,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流年如电,归心似水,求田问舍悠悠。
蚁穴蜂衙,燕巢鸠计,元龙久厌拘囚。回首羡沙鸥。
待清风北渚,明月南楼。
奈世事多艰,此身天地一虚舟。青衫白发堪羞。
岂儒冠误我,命压人头。
太学三年,京华十口,算来依旧淹留。别后几经秋。
想音容渐老,文采风流。
安得浮香亭上,羯鼓醉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