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石苍苍映莽林,南宫如见拜难禁。
牛车若使能移去,卖与侯家五百金。
片石苍苍映莽林,南宫如见拜难禁。
牛车若使能移去,卖与侯家五百金。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徐渭所作的《竹(其三)》。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以一片苍翠的石头映衬着茂密的森林,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壮丽。诗人想象如果这石头能够移动,它将被卖给侯门贵族,换取五百金的高价,以此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独特价值的赞叹。
“片石苍苍映莽林”,开篇即以“片石”与“莽林”形成鲜明对比,石之静默与林之繁茂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意境。“苍苍”二字不仅描绘了石头的颜色,也暗示了其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沉稳与坚韧。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流逝。
“南宫如见拜难禁”,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石头视为具有灵性的存在,仿佛它在南宫(古代官署名,此处泛指官府或权力中心)面前也能引起人们的敬仰和膜拜。这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石头非凡的价值和影响力。
“牛车若使能移去,卖与侯家五百金”,最后两句则是对石头价值的直接描述。诗人设想如果这块石头能够被移动,那么它将被高价售予贵族之家,象征着其无价的艺术价值和稀有性。五百金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通过这一数字的使用,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石头独特魅力的赞美和对其潜在价值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艺术价值的独到见解。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蕴含了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情怀。